xinde

两位神父与武官坊堂口


2004-10-08 09:25:38 作者:胡世凯 来源:信德报(第222期)

 

大程会天主堂

曹师天主堂

让堂口红红火火

    杨清辉、王晓明两位神父先后于九三年和九四年到任。初任本堂,面临几千教友的大会口,两位神父密切合作,具体分工,并根据实际情况,按轻重缓急,扎扎实实地展开了工作。
    万事起头难,走好关键的第一步。两位神父先从调整会长班子开始。原来的几位老会长,虽然都很热心教会事业,但大都年事已高,个别会长已年过古稀,让他们继续工作,显然力不从心。两位神父经过摸底,决定上一批热心教会事业的年轻会长,让年老体弱的老会长退下来当参谋,指导年轻会长的工作。
    之后,又相继建立了财务组、圣物组、礼仪组和圣乐组。尤其是财务组,严格管理制度,钱、物、账分管,各负其责,定期在堂区向教友公布会口收支情况。
   为活跃教友和社区群众生活,以村组为单位,成立了几个锣鼓队秧歌队,每逢大瞻礼,武官中心堂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村教友以仪仗队为先导,扭着秧歌,打着腰鼓,整队进入堂院,同时还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社火和文艺节目,整个堂区成了欢乐的海洋,推动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传教是神父的核心工作,管理班子健全后,两位神父首先从抓教友的信仰素质入手,办起了阅览室,从西安、上海、河北“信德”购回了大量圣书,设专人管理,供教内外朋友前来品读和借阅,使这些读者受益匪浅,明白了圣教会的道理,坚固了信德,也为会口培养了一批既有文化科学知识,又有宗教知识的骨干教友队伍。
    另外,圣物组为方便教友购买圣物,在堂门房放置多个品种,常年供人选购。
    由于“文革”的原因,致使许多教友宗教知识和教会道理缺乏。两位神父就把堂内生活楼的三间大厅改为教室,买回课桌教具,办起了成人教理班,不但请有经验的教师上课,神父也亲自担纲主讲,提高了教友的教理知识,坚固了他们的信德。
    除重视成年教友的教育外,两位神父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信仰培育,每年暑假都专门为孩子办教理班和学经班,请修士和修女上课辅导。如遇适合的老师,还无偿为中学生办英语培训班,既为孩子打好信仰基础,又力所能及地提高其文化知识。
    为使教友过好灵修生活,两位神父重视发展善会,根据堂口具体情况,成立了圣方济各三会,吸收男女教友参加,定期聚会祈祷,看望危重病人,为亡者祈祷,劝化不良行为者。
    为充实教友灵修生活,提倡每月首六跪圣体,每次都有每次的祈祷意向。
    为激发教友信仰热情,求主神恩,两位神父很重视朝圣活动,几乎年年都组织教友去二百多华里处的周至教区眉县十字山朝圣。
    传教一直是两位神父的孜孜追求。经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新领洗进教者不断增加,几年来,经二位神父登记在册的领洗人数已超过八百多。与此同时,悉心引导流失的亡羊,曾一度冷淡的教友也开始进堂。
    教友人数不断增加,为使远离中心堂区的教友们能就近上堂,过好正常的宗教生活,落实教产,修建圣堂就成为当务之急。两位神父走访调查,多方争取,先后落实了大程镇吴家、陵前乡曹师、鲁桥镇和新庄乡大李村的教产,西阳镇东寨的教产也正在交涉之中。
    教产落实后,决定在远离中心堂区,教友相对集中的吴家、曹师建堂。九五年杨神父住到吴家,开始组织建堂,神父边筹集资金,边组织施工,施工紧张时,神父就亲自参加施工。杨神父患有严重胃病,有时痛的几天吃不下饭,实在顶不住就挂两瓶吊针,然后继续工作,搬砖和灰样样都干。经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本会教友的大力支持下,一座相似于上海徐家汇的双塔式大堂终于建成,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大程镇吴家圣堂建成后,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九七年,曹师圣堂建设又提上了议事议程,这次是王神父亲往主持建堂,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曹师堂口也顺利建成。
    经两位神父的辛勤浇灌,武官坊会的信德之花越开越艳,当地的教友之热心,闻名遐迩。九八年九月份,陕甘五教区一百余位神父的退省神工在武官坊中心大堂举办,两期共十五天。当时正值秋收大忙季节,但每天参与弥撒的教友跪满了大堂内外。教友们尽管大都不很富裕,但为让避静神父们吃好,捐钱捐物总价值超过四千多元。
    教友热心,圣召不断,经过几年精心挑选培育,两位神父亲手往北京、上海、西安神学院选送了8位修生,还有不少立志修道,愿把终身献给天主。

让主爱充满人间
   
    两位神父在为几千教友灵修生活日夜操劳的同时,还十分关心当地社会公益事业。解李村村民长期饮用的水盐碱含量高,又咸又涩。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打深水井,两位神父知道后就多方筹措资金,给解李村打了一眼深水井,修建了水塔。使一千多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农村产品是青杨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年来,这里靠的是小流域河水灌溉,由于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河水断流,遇到伏旱,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地农民心急如焚。两位神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认真考虑后决定,再难也要筹集资金,为当地村民打井解决浇地。经多方筹措,大部分资金得到落实,当地镇政府一次也拿出了五千元。为使玉米早日得到灌溉,九八年在最热的七月份开始打井,王神父具体负责,总会长和有关会长配合,经一个多月的苦战,十五眼四十多米深的机井打成了。关中的七月,骄阳似火,最高气温三十七八度,神父始终是亲临现场,忙前跑后,查看施工,既要组织打井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务,其辛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井打好后,神父马不停蹄买回了十二套水泵,使青杨村及临村一千多亩地得到了灌溉。如果每亩地增产粮食按三百斤计算,一年下来当地农民就可增加收入十五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为此,当地村民和教友特排练了一些节目,抬着一块大匾,敲敲锣打鼓来到神父住地,通过表演节目表达对神父的感谢。
    九八年我国南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二位神父心系灾区人民,动员本堂区的教友们为灾区捐款捐物,并及时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军区民政部门发来的感谢信表达了谢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个别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有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有的身患重病无钱医治,两位神父经了解情况,及时给这些特困户送钱送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堂区大部分村子都整修道路,两位神父就帮助组织劳力,并为不少路段捐资。解李村村西有条五百多米长的土路,是该村通往公路干道和教友上堂的主要道路,每遇下雨十分泥泞,来往行走不便,该村村民自筹资金准备修路,两位神父知道后, 送去了一千元。路修成了,有位教友风趣地给这条路取名叫“救灵路”。

尾 声

    稿件写好后,为征求的意见,笔者先后约见了两位神父,两位神父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实在要写就写点有关福传方面的事。
    两位神父一致认为,作好福传工作是神父应尽的本分,只能做好,否则就是渎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能只看成绩,更要认识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今后的工作做的更好。
    展望未来,两位神父就今后的工作打算谈了以下几点想法:
    一是继续在提高教友信仰素质上多下工夫,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不定期地开办宗教知识和教理学习班,培养对象主要是中青年教友和有意望教者。
    二是进一步办好图书阅览室,为那些渴望了解宗教知识和信仰道理的教内外朋友,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他们的信仰更加成熟,信德更加坚固。
     二是根据梵二大精神,教育教友要更新观念,树立传教意识增强传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未来,在两位神父的眼里是值得憧憬的日子,他们要加倍地努力,力争让武官坊会更具活力,让武官坊会这只中原“飞鸟”飞得更高!

本文标题:两位神父与武官坊堂口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