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善良与光明的化身——德肋撒姆姆


2022-09-06 14:15:24 来源:信德网

眼中只有穷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德肋撒,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了领奖台。不论是和总统会面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

最终她以穷人的名义领取了奖项,她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当她知道诺贝尔奖颁奖大会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时,她恳求大会主席取消宴席。她说:“你们用这些钱只宴请135人,而这笔钱够15000人吃一天。”

德肋撒姆姆在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

宴会被取消了,她拿到这笔钱,同时还拿到了40万瑞币的捐款。那个被所有人仰慕的诺贝尔奖牌也被她卖掉了,所得售款连同奖金全部献给了穷人。对她来说,那些奖牌如果不变成钱为穷人服务就一钱不值。

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跃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

为爱倾心——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

1901年8月27日,德肋撒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她回忆说:“在12岁时,我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

18岁那年,德肋撒加人洛雷托修女会。1946年德肋撒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青年时期的德肋撒

两年后,在德肋撒的一再坚持下,长上终于同意她脱离洛雷托修女会。她进行了三个月的快速医疗训练后,只身进入贫民区。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德肋撒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会规:凡修会成员都要立下贫穷、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也必须是穷人。”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收容所、孤儿院和艾滋病中心。

来到印度后,德肋撒就再没有离开那里。1952年,她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

 一个18岁的姑娘,自己都居无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水沟里、教堂门口、公共建筑的台阶上,去拣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孩、垂死的老人,然后到处去找吃的喂他们,找药给他们治病,求医生来帮助他们……许多人亲眼看见德蕾莎修女从水沟里抱起被蛆吃掉一条腿的乞丐,看见她把额头贴在濒死的病人的脸上,看见她从一条狗的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看见她把爱滋病患者紧紧地搂在怀里,告诉他:耶稣爱你,他在天上等你……

与穷人在一起

1964年教宗保禄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德肋撒,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德肋撒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成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1982年11月,正当黎巴嫩战火纷飞之际,德肋撒却乘机抵达贝鲁特,协助救出了37名智障及伤残儿童。

1985年,她带领28名修女前往受灾的埃塞俄比亚照料病人。当年,艾滋病像野火一样在欧美蔓延,德肋撒前往纽约,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协助医务人员护理病人。

服务穷人

德肋撒姆姆曾于1985年1月应中国天主教会的邀请访问中国。正值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这位闻名世界的女性却只穿了一身白衣,外套一件深蓝色的破旧毛衣,脚穿一双半旧的凉鞋。朴素的装束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宗怀德主教立刻派人购买了御寒衣,分送给德肋撒姆姆和她的助手。主教给她介绍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德肋撒满意地说“中国给我的印象很好。”

影响绵长——把最好的留给这个世界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是,她一生却坚守贫困,她住的地方只有两样电器:电灯和电话。她的全部财产是一尊耶稣像、3套衣服、一双凉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为穷人,为了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把自己变成穷人,只有如此,被他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尊严。在她看来,给予爱和尊严比给予食物和衣服更为重要。

这是位于印度加尔各答的德肋撒姆姆的房间。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直到1997年去世。她召开会议,接电话,写信,在这里与修女们会面……她的大门永远为她们敞开。她就是从这个房间和这张床回到天主身边。(Jeffrey Bruno | Aleteia)

她在全世界的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慈善机构,仅在1960年一年内,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但是她的总部只有两个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机。她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来自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的工作岗位上:平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艾滋病收容所……在她那里服务的有银行家、大企业家、政治家、作家、演员、模特、富家小姐……

德肋撒姆姆直到生命的末刻仍在为救助世界上最无助的人们忙碌着,人们不仅看到一个精力充沛、头缠白巾的老妪,更看到一颗金子般的心。

德肋撒姆姆在印度逝世后,她的祖国塞尔维亚希望她能回国归葬,印度总理特意为此打电话给塞尔维亚领导人,让她安葬在印度,后来塞尔维亚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视作“失去了母亲”。印度总理说: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去了千千万万人苦难的眼泪,她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以感谢她为印度所有宗教的穷人所做的服务。

印度为德肋撒姆姆举行了国葬。出殡那天,她身上覆盖的是印度国旗,就在她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当时的印度总理。遗体抬过大街时,大街两旁大楼上的印度人全下楼来,跪在地上,向这位爱的天使表达最高的敬意。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纯粹的心灵,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属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爱与美的化身,更是善良与光明的化身,是人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信德网 编辑)

本文标题:善良与光明的化身——德肋撒姆姆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