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介绍初世纪教会大神学家奥力振


2007-04-26 14:11:31 来源:梵蒂冈电台

    教宗本笃十六世四月二十五日星期三上午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接见了两万五千多位来自各国的朝圣人士,其中有两千人来自意大利东北部维内托行政区,他们陪自己本地的主教们来罗马向教宗述职。还有一个为数相当多的、来自德国南部里根斯堡教区的朝圣团,他们这次专程来罗马,答谢教宗去年九月前往他们那里牧灵访问。


四月二十五日星期三圣伯多禄广场上教宗公开接见活动实况

    教宗在接见活动的要理讲授中,一开始便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在默想教会古代的伟大人物中,这次要谈的是当时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埃及亚历山大的奥力振(Origene alessandrino)。这位大神学家是教会基督信仰思想发展的决定性人物,他承继了教宗上星期介绍的亚历山大的圣克莱孟的衣钵,并以革新的方式把老师的精神遗产投向未来,让基督信仰思想义无反顾的发展前进。他的学生和他的传记作者,著名的西泽勒雅的欧塞比(Eusebio di Cesarea)写说:“奥力振实在是一位真正的老师,他不只是一位杰出的神学家,也是一位他所传递的教义的见证典范。他教导人必须言行一致。正因为如此,在天主恩宠的帮助下,有很多人效法他”(hist. Eccl.6,3,7)。
    教宗说:“奥力振一生不断渴望殉道。他十七岁时,罗马皇帝塞蒂米奥‧塞维罗在位第十年,亚历山大城发生教难,他的老师克莱孟避难西泽勒雅,他的父亲被投入狱。渴望殉道的他却无法如愿以偿。于是写信给父亲,请他不要失落为信仰作证的最崇高机会。奥力振的父亲最后被斩首。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继承父亲的榜样”。
    教宗继续说:“四十年后,有一次奥力振在西泽勒雅讲道说:‘如果我不品行端正,不光荣我的家族的高贵,也就是我父亲的殉道和他为基督作证所享的荣耀,则拥有一位殉道的父亲为我有什么用’。在另一次讲道中,奥力振又说:‘如果天主准许我用我的血洗净我,为基督而死,以便接受第二次圣洗,则我当然乐意离开这个世界。那些堪当这些事的人实在有福’。奥力振那不可遏阻的殉道渴望机会终于来到,即使不完全如此。公元二五零年,罗马皇帝德乔迫害教会,奥力振被捕,遭受酷刑。由于酷刑所受的伤害,不几年后去世”。
    前面提到奥力振对教会神学的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到底是什么呢?教宗说:“主要的是建立解释圣经的神学。对他来说,从事神学研究工作就是解释、了解圣经;或者可以说,奥力振的神学就是神学与解经学的完美交融。事实上,奥力振的学说就是不断地邀请人从字面研读圣经进入圣经的精神里面,以便在认识天主上有所长进”。
    奥力振著作之丰富,堪称公元最初三个世纪之最,大圣师圣热罗尼莫在他的第三十三封书信中列出奥力振著作的书名共三百二十册,讲道三百一十篇。只可惜其中大部分都已经失传,即使如此,所留传下来的作品也使他在初世纪伟大作家中首屈一指。他的著作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解经学、信理学、哲学、护教学、神修学和神秘学等等。
    从奥力振有关圣经的著作,可以看出他研读圣经的三个特征,教宗说:“第一个特征是要真正知道圣经在写些什么,并了解圣经到底要传达什么讯息。第二个特征是奥力振有系统地研读圣经,一节一节地研读,并加以批注。这些批注和他在亚历山大和西泽勒雅两地教授神学时所说的如出一辙。第三个特征是奥力振即使在晋铎之前,也花很多时间宣讲圣经,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在座不同性质的听众”。
    教宗强调:“奥力振在讲道时,经常利用机会提醒听众注意圣经不同层面的意义。了解这些意义可以帮助人信德的成长。而圣经的意义有三层:首先是文字上的意义,这个意义掩盖着乍看不出来的内在深度;其次是伦理道德上的教导,告诉我们度圣经所揭示的生活到底应该作甚么;最后是精神上的意义,也就是说整部圣经所要揭橥的就是耶稣基督。是天主圣神在帮助我们了解基督学的内涵”。教宗说他在他的新着《纳匝肋的耶稣》这本书内多少谈到这一点。
    教宗也表示:为奥力振来说,圣经无所谓新旧约之分,如果一个人真正认识梅瑟法律的精神的话,他不会把梅瑟的法律当作旧约看。梅瑟的法律之所以成为旧约,那是因为有人故意从字面上去解读。如果我们从精神和福音的角度去看梅瑟的法律,则旧约永远是新的。新旧约两部圣经为我们可以说始终是新约,因为圣经不受时间限制,它的内容历久弥新。至于为那些罪人和不尊重爱德条约的人来说,即使是新约福音,也会变得衰老。
    最后,教宗勉励每个人汲取这位伟大的新的导师的教导,牢记天主的话总不会过时,总不会枯竭,这是教会始终保持青春的缘由。

本文标题:教宗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介绍初世纪教会大神学家奥力振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