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找,必找到(四十三)


2008-10-12 09:23:32 作者:徐保禄 译 来源:信德报(总第352期)

问题61:我们怎样使我们的生活成为牺牲?
    圣保禄在致罗马人书中,鼓励信友们“奉献你们的身体,作为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罗12:1)。天主召叫我们,踏着基督的脚印,把我们今世生活的每一天(这就是在这里“身体”一词的意义)都当做祭品奉献给天主,以表达我们和他的共融。这是什么意思?
    宗徒并没有一开始就罗列了一大堆清规戒律,而只是说:不要与周围社会的时尚和价值随波逐流,却要常常辨别什么是悦乐天主的事,什么是善事(罗12:2)。他这样做至关重要。他知道:除非我们是自由的,除非我们主动选择爱的道路,我们是不可能奉献我们的生命的。这条道路不仅不会成为限制我们的监狱,反而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去发现:如何在我们所面临的任何环境中为别人服务。
    事实上,在第十二章的其余部分,保禄主要讨论的就是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在团体中,不同的才能在一个身体中汇集在一起。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彼此之间,每个都是肢体”(12:5),并将之付诸实行时,我们就是在为天主而活。接着,宗徒提到了我们与那些敌视我们的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时的金科玉律是:不要以恶还恶(12:17;参阅 玛5:44-8)。这样,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主便首先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致希伯来人书也给同一个问题一个相似的答案。“我们应时常给天主献上赞颂的祭献,就是献上我们嘴唇的佳果,颂扬他的圣名。至于慈善和施舍,也不可忘记,因为这样的祭献是天主所喜悦的”(希13:15-16)。在这里,作者用祈祷和分享,这两个表达共融的基本方式,总结了基督徒的牺牲。
    因此,基督徒的牺牲,与那种炫耀痛苦、似乎越是痛苦就越是悦乐天主的消极和说教式的世界观是格格不入的。牺牲并不是一种与我们心灵的本能冲动背道而驰的、令人沮丧的责任。恰恰相反,它是我们对上主所赐的所有丰富恩宠的感恩。它的特征是喜乐,是赞颂的喜乐,是与人分享我们所得的喜乐。圣保禄写道:“天主喜爱乐善好施的人,他能丰厚地赐予你们各种恩惠,使你们在一切事上常十分充足,能多行各种善事”(格后9:7-8;参阅 斐4:18-19)。使我们的生命成为牺牲意味着奉献我们所有,相信我们的天父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玛6:32),所以我们不必在地上积蓄财宝(玛6:19);意味着发现:每个新的一天,我们都可以在欢乐中自由地生活。

问题62:信主的人应该努力与社会保持距离呢,还是应该适应社会?
    圣保禄宗徒曾建议当时罗马的基督徒们说:“你们不可与此世同化”(罗12:2)。而伯多禄在通过以色列人出离埃及的事件反省基督徒生活时也说:“不要符合你们昔日在无知中生活的欲望”(伯前1:14)。以色列人在埃及时是“无知”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当牛作马之外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同样,在找到基督之前,基督徒们也不知道他们可以不必仿效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信仰使他们能够把他们的“埃及”,也就是与周围社会的同流合污,抛在身后。
    然而,与出谷纪中的人们不同的是:基督徒并不生活在旷野中,而是生活在人类生活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例如,在宗徒时代,有时已信主的妇女与不信主的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已信主的奴隶却需要继续为不信主的主人劳作(参阅 伯前2:18-3:6)。但是,虽然仍与其他人相处交往,他们的行为却并不总是与那些人如出一辙。奴隶应该完全忠于主人。基督徒是忠诚的,但有时候他们拒绝参加不诚实的交易,或执行主人命令他们去实施的谋杀。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甘愿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有时甚至为他们的拒绝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今天,福音同样号召我们拒绝与某些行为方式同化。与最弱小者同甘共苦,跟那种为追求效率而不择手段的原则格格不入。婚姻的忠贞与时代的潮流大相径庭。“爱外方人如爱自己一样”(肋19:34)会被指责为缺乏爱国精神。面对讥讽和污蔑,基督徒可能会想退缩到他们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去。
    针对这种危险,伯多禄宗徒写道:“在外教人中要常保持良好的品行,好使那些诽谤你们为作恶者的人,因见到你们的善行,而归光荣于天主”(伯前2:12)。伯多禄劝告我们务必注意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即使那些曲解我们意图的人们也不例外。我们“圣善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好天主或其他基督徒,而是为了让非基督徒看出它的可赞美之处,而最终表示赞赏。为了福音的缘故,圣保禄甘愿“在一切事上使众人喜欢”(格前10:33)。
    基督提醒他的门徒们:他们无法逃脱周围社会的敌视,甚至迫害(参阅 玛5:10-12)。但为了不使我们以此为借口而对周围的人们漠不关心,他紧接着说:“你们的光应当在人前照耀,以便人们看到你们的善行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5:16)。

  (连载四十三)
版权所有(c)  泰泽出版社
 71250 Taize France

本文标题:找,必找到(四十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