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感受上主的脉搏 走进唐山西安河


2011-04-02 09:46:02 作者:寇宏广 来源:《信德报》2011年3月1日,7期(总第438期)

    当那个小小的村庄西安河渐渐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也随着客车的颠簸在颤动着,那高高的十字架就如同上主的脉搏,在河北滦县与迁安市交界的时空中波动着。一个坐落在国道边上的小村庄,一座高耸在村庄中心的教堂,成为了信仰路上的一个醒目坐标。

●哭与笑的故事
    从村口下车,秀娟妹子早早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一边寒暄着一边匆匆往教堂走去,因为那里有众多的教友在分享着自己的信仰历程,而这种分享在西安河这个小小的教堂里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推开学习室的门,满屋子的教友彼此倾心吐露着心声,掌声和笑声溢满屋子,看着这群再朴实不过的农民,那一张张憨厚的面孔的背后都在诉说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他们面前都摆放着一本《圣经》,从那翻开的一致页码就晓得,他们在分享信仰历程的时候,会经常用《圣经》中的真理来进行检验。

宁静小街上简朴的西安河教堂

    坐下来倾听他们的见证,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位新领洗的教友,诉说了她哭与笑的故事。她在领洗初期,在家庭中受到歧视,生活也很不如意,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经常可以看见她在教堂里哭泣的身影。她说,当她感到委屈的时候,就会想到天主,一路跑到教堂去和天主哭诉,把心中的幽怨都一股脑儿地倾诉给天主,让天主来安慰她。而在一次她儿子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时候,她感动得一塌糊涂,又连跑带颠地扑到天主面前报喜,就是因着她对天主的依靠,后来家人也渐渐信了天主,一家人团聚在天主的怀抱里。在西安河教堂里,经常能看见有人在圣体柜前哭与笑,这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象,交托与感恩的人都是有福的。

●老董家的故事
    在没有去西安河之前,就和一位曾经在那里担任过本堂的神父聊过,神父和我提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老董,至于老董叫什么,连神父都记不得了,因为大家都尊敬地叫他老董。老董家境贫困,好几个孩子仅靠他一个人谋些木匠活养家。尽管如此,在建设唐山教区主教府五家庄教堂和其他教堂的时候,他还是二话不说就跑去献义工。神父非常敬重地说,很多次神父去别的地方传教,老董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推上自行车就和神父走,从来都没有犹豫过。在我去西安河的时候,老董已经去世了,但我依然感受到老董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因为他的后代已经接过了接力棒。

以唱歌与肢体赞美天主

    西安河村在国道南侧,北侧有一座非常醒目的加油站,名字叫做“天星加油站”。关于这个名称的来由,老板董仲合说,他在很多教友办的企业中发现,叫“天星”的特别多,显然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天主教企业的代名词,所以他也用了这个名字。董仲合就是老董的儿子,他与父亲老董拥有同样的心境,那就是感恩,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来自于天主。

“老董”的儿子董仲合

    董仲合为教会做了许多奉献,他却只是淡淡地略过,不愿多提及,更多的是谈关于教会的发展。我从神父、教友们的口中,对他的奉献了解到一二。董仲合从小家里就很贫穷,后来他就开始从做些小买卖开始,因着诚信,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后来生意一点一点就做大了。“天星”加油站就是他靠着信仰做起来的,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圣母像,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他也总会提到信仰,给别人作见证。后来,西安河盖教堂的时候,他一人承担了一半的工程款,使教堂顺利完工。他像父亲一样,只要教会有需要,一定会倾其全力支持和奉献。
    老董家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在西安河,像老董和他儿子董仲合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跳起来”的故事
    西安河教会非常活跃,歌唱与肢体的赞美永不停歇。在主日里,大家团聚在教堂里,除了学习《圣经》和分享信仰之外,就是唱歌跳舞,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笑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感激,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喜悦。每逢瞻礼和重大节日,教友们都会提前准备节目,无论是唱还是跳或者是演,都不敢有一丝的马虎,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大家欢乐的时刻,更是赞美主的时刻,在主面前,一定要献上最完美的节目。就在写这篇文字之前,秀娟妹子通过网络告诉我,他们正在为一位教友的八十大寿准备节目——他们不放过任何一次赞美天主的机会。

小小学习室里的信仰分享会

    西安河村是一个老堂口,过去,教友们比较传统和保守,对又跳又唱的赞美天主的形式很看不惯,后来随着思想的转变,福传意识也有所提高,看到活跃的信仰气氛能吸引教外朋友,就大力推行。于是,西安河堂口渐渐地“活”了起来,“跳起来”也就成了他们福传的最大优势。有些新领洗的教友因担心不会念经而不能融入教会,但这在西安河完全不用顾虑,他们会很快地融入到教友之中。当地教友们心中挂念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天主,用真诚之心赞美天主,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因此,教友们更加轻松,其乐融融。据他们讲,西安河从最初的教友只有董姓的三家,到现在村里已经有将近一半的人认识了天主,并且还有附近村子的人慕道,成为了教友。
 
    后:当我离开西安河之后,一个问题萦绕在心头,都是一样的堂口,为什么西安河教堂的建立虽晚于很多地方,但信仰的根基却扎得比其他堂口都要深,福传速度比其他堂口都要快?
    记得董仲合对我说到他们建教堂的经历:没有一寸土地,三家教友奉献出宅基地;在春节前后的隆冬里,全村出动搞建设,连教外村民也参与其中。这种动力到底源自哪里?其实,回想起此次西安河之行的所见所闻,答案已了然于心,信靠与仰望着我们的主,把感恩和奉献都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能够做到这一切了。

本文标题:感受上主的脉搏 走进唐山西安河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