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哭灵让我同情与遐思


2012-02-06 14:06:37 作者:黄旦谷 来源:信德网

    我是个很容易动情的人,邻里间哪家死了人总要去悼念,见到妻子哭丈夫的、丈夫哭妻子的、子女哭父母的、父母哭子女的,以及亲戚朋友们为死者的离去而掩面流泪的时候,我总要禁不住陪以泪水,并进入了深深的沉思。
    对我们亲人离世的哀悼,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天性。一个鲜活的人死了,躺在我们面前只是个尸体,不久就要入土或火化,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他的存在了。你说心疼不心疼?圣经记载,耶稣的朋友拉匝禄已经死了四天了,当耶稣进村的时候,看到玛尔大姐妹俩和一些犹太人在悲伤地哭泣,便心神感动,难过起来,流出了同情的眼泪。(参若11:33---35)
    每逢此时,我总要禁不住想得很多:
    我们的元祖违背了天主的命令,其后果是被天主逐出了地堂,从此人类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今天,这个世界一直是个处于悲惨状态的世界。而最令人悲惨的是,罪恶一旦进入了世界,死亡也就同时进入了世界。罗马书(5:12 )说:“故此,就如罪恶藉着一人进入了世界,死亡藉着罪恶也进入了世界;这样死亡就殃及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所以说,谁也逃避不了死亡,而且人类也只能在无望和黑暗中生活。今天目睹那些亲人哭灵的悲痛场面,我不由得哀叹我们人类真是可怜而可悲啊!
    但天主是仁慈的天主,他可怜我们人类的软弱,他舍不得我们人类永远丧亡,就在元祖被逐出地堂的时候,就许下了诺言:“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后裔和她的后裔之间,她的后裔要踏碎你的头颅,你要伤害她的脚跟。”(创3:15)
    诺言终于成为现实,两千多年前天主第二位圣子耶稣降生来了,他用自己苦难的死亡做赎罪祭,拯救我们人类。我们从此就有了得救的希望。照道理,我们就不该有什么悲哀了。
    然而,春风虽已渡过了玉门关,但基督的福音能有多少人已经听到?能被多少人真正接受?人们依然生活在罪恶之中,而且变本加厉,且很少听到有人反省自己的罪恶而深表痛悔。得救的希望在哪里呢?
    我们估且这个死者已经接受了耶稣的福音,成了个热心的基督徒,蒙耶稣的救恩,获得了常生。那么他的死给我们的悲哀,还仅仅是暂时的、无足轻重的。但如果这个死者在世时拒绝接受耶稣的救恩,不按良心办事,生活在罪恶中,那么他的死才是真正值得悲哀了。
    目睹那些亲人哭灵的悲痛场面,我在想,我们逃避不了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已经够悲惨的了;但如果再搭上把我们的灵魂到头来还要被魔鬼拉走,那才是真正的悲惨了。
    目睹这种痛不欲生的场面,耳听这种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慨叹,我们人类在人生的旅途上什么时候能没有或者很少有痛苦和悲哀呢?
    我不由得想到了对主的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希望;没有希望就等于生活在无底的黑暗中。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信仰是如此的淡漠,不管穷人富人,都倾向于物质的追求,所以人生中一旦遇上生离死别的事,就陷入了悲痛的绝望之中。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够基督化了,或者说如果基督的福音能够真正的家喻户晓了,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拨开悲惨的迷雾,沐浴到温暖的阳光,即使有逃避不了的灾难、病痛和死亡,我们的内心也就不会有多大的痛苦与悲哀了。
    令我们鼓舞的是,圣经早已告诉了我们:
    “他在自己的身上,亲自承担了我们的罪过,上了木架,为叫我们死于罪恶,而活于正义;……你们从前有如迷途的亡羊,如今却被领回,归依你们的灵牧和监督。”(参伯前2:24—25)
    “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他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一4:10)
    “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生活需要)自会加给你们。”(玛6:33)
    “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玛7:7)
    “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参玛11:28—30)
    “我去了,为你们预备了地方以后,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为的是我在哪里,你们也在那里。“若14:3)
    听,圣经告诉我们的,是多么的温暖人心啊。那么,即使我们生活在这个愁苦的世界,为了主,为了我们所追求的天国,跟随耶稣背十字架,忍受一些痛苦,也就心甘情愿了,到那时候,即使亲人走了,而且是在对主信赖的平安中走了,我们的心境也就不会那么沉重、那么悲伤了。

本文标题:哭灵让我同情与遐思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