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瞻仰鲍思高圣容


2023-09-08 11:38:06 作者:罗晓平 来源:信德网

美丽的都灵

我到罗马后,希望借着假期,做信仰的寻根之旅。

都灵是意大利的第三大都市,也是教育家、青年慈父与导师,圣鲍思高的故乡及他的安息之地。我九月初来这里朝圣,在都灵圣母进教之佑大殿,瞻仰了这位近代伟大圣人的遗容,与圣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我是9月1日下午到达都灵。在这里为华人教友服务的我们陕西的侯神父,热情接待了我,并且给我做导游。侯神父安排主日天中文弥撒,我与这里的许多华人教友见面,与他们有一次美好的主日聚会,在主内互相鼓励。侯神父陪我参观了许多都灵的圣地。

首先,陪我朝圣的地点是都灵举世著名的圣母进教之佑大殿。

这座圣殿,原来是圣鲍思高创办的贫困男孩之家的一部分,现在埋葬着鲍思高的遗体,和6,000件其他圣徒遗物。圣殿兴建于1865年至1868年。根据传说,1844年或1845年,圣母在梦中向圣鲍思高显现,启示都灵许多圣徒的殉道地点。进教之佑圣母圣殿就建在他们的殉道地点上,并收藏他们的遗物。圣殿非常庄严,宏伟。我在圣殿里面,总体参观后,来到圣鲍思高墓前,瞻仰这位圣人的遗容。面对圣人,我浮想联翩……

圣母进教之佑大殿外观

圣母进教之佑大殿内景

大殿祭台上的进教之佑圣母

1815年8月16日,圣鲍思高生于意大利的都灵亚斯底的新堡(碧基)。两岁丧父,由慈母抚养成人。圣人9岁时,得一奇梦,梦见一群儿童,互相斗殴,并出恶言辱骂天主,圣人劝阻无效。突然间,有一位雍容尔雅的女人站在他面前对他说:“你能把他们争取过来。拿起你的牧杖,去牧放他们吧!”那时这些儿童都变为狰狞的野兽,随即又变为驯良的羔羊。天主知道野童难训,为了坚固圣鲍思高的心智,在他的另一个梦境中,受到圣母的耳提面命。

圣母引领圣鲍思高走进一个碧烟迷漫,香雾空濛的花园,这里到处都是馨香的玫瑰,空气中弥漫着玫瑰的芬芳。圣人被告知要脱鞋赤脚行走,然后漫步在满是玫瑰的花园里。圣鲍思高没走几步,双脚被荆棘刺伤得血流如注,就在他想回头穿鞋子时,圣母告诉他要穿上结实的鞋子。

当圣人第二次走入花园时,有几位助手在后面跟着。突然间花园的墙壁向他靠近,花园的顶棚开始坍塌,玫瑰花丛都向他蔓延,所有的荆棘从四面八方缠身缠脚地攀附在他身上。浑身伤痕的他,使劲撕剥拉扯,弄得遍体鳞伤。他愈是挣扎就缠绕得愈紧。最后全身被荆棘缠绕得动弹不得。就在此间,袖手一旁的人说:“鲍思高的运气多好啊!他的路上永远都有盛开的玫瑰!”跟随在后面的助手们,原以为跟随圣鲍思高将是锦绣而又惬意的光荣旅程,结果看见这种狼狈不堪的情况,都知难而退,转身溜走了。真心陪伴圣人的人寥寥无几。

最后圣鲍思高越过了所有的玫瑰和荆棘之后,找到了一个更使人惊叹的花园,花园里一阵清凉的微风,拂拭过他皮肤上的血痕斑斑,身上所有的创伤都痊愈如初。天主圣神,以大能坚固了他“内在的人”,并使基督因着他的信德,住在他的心中,叫他在爱德上根深蒂固。鲍思高后来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梦境的深刻含义。对于这个充满艰辛的梦,圣鲍思高自己诠释说:那条寸步难移的路径是他的使命,玫瑰是他对孩子们的热爱,荆棘则是过程中可能有的阻碍、挫折和分心。这梦境的信息是:他必须继续坚持,对天主或对天主的使命不应失去信念。

圣鲍思高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就勤奋好学。5岁时,他便开始召集同伴们,教他们要理。那时候,圣鲍思高已立志做司铎,准备一辈子献给孩子们。圣鲍思高读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时候是相当艰苦的,他一直靠做工才完成学业。在这期间,他曾做铁工、修鞋匠、木工。他从工作中学到的工艺,对他日后创办工艺学校有很大的帮助。

1835年10月25日,圣鲍思高进了基爱里城的大修院。1841年6月5日,总主教法兰索尼祝圣鲍思高为天主的司铎。

圣鲍思高在都灵城神学院攻读的时候,目睹许多青年,卷在城市生活的罪恶危机里,青年人没有人照顾,也没有健康的活动,尤其是缺乏道德生活的辅导。鲍思高开始接触那些青年,邀请他们参加主日聚会,为他们举行弥撒,一起游戏,一起唱歌。1846年的复活节,圣鲍思高带领他的男孩们,迁入都灵城的华道角区,建立了他们安定的家。这小小的家,在今天已发展成一棵大树——慈幼会的总部。接下来的几年,圣鲍思高在都灵城又开办了几座青年中心,专供青年的精神需求及健康活动。后来,又办了一所寄宿学校。1853年,他在修会的场地上开设工场,再加上学术性的课程,这样,圣鲍思高便创办了他的第一所工艺学校。

鲍思高与青年

1859年,圣人着手创立慈幼会,最初有会士12位。慈幼会会规蒙教宗比约九世批准。会务迅速发展,1863年,会士人数增至39位,1888年圣人逝世时,人数跃升至768位,今日已达数万,分会遍及普世。我们看到慈幼会的迅速发展,不能不惊叹天主的奇妙安排。圣人生前目睹的分会,在美洲有26所;在欧洲原有38所。今日慈幼会的事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范围遍及工业、农业、各种手艺,传教及医药机构,不计其数,慈幼会的事业几乎遍及全球各国。

圣鲍思高除创立慈幼会外,还创立女修会,定名为母佑会。这两座修会培养了无数男女会士,培育青年的德性和人才。会士人数众多,在新创修会中首屈一指。此外,圣人还组织在俗信友,1875年创立关怀青年的协进会,为慈幼会的第三会,协助慈幼会的教育工作,这些团体继续以“宗教、理智、仁爱”在青年中实践鲍思高神父的“预防教育法”。

1888年1月31日,圣鲍思高蒙主恩宠,魂归天国,一代伟人,就此与世长辞,他的遗体,就安葬在这座大殿内。1934年列入圣品。圣人被尊为现代青年的宗徒,实在当之无愧。

大殿里面的圣鲍斯高坟墓及圣人遗体

我很喜欢圣鲍思高,这与我的教育背景及我铎职生涯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我开始在上海佘山修院修道读书时,接触到了许多慈幼会会士,除过跟随他们学习哲学、神学、圣经等课程外,更感受到了他们对青年人那份真挚的爱与关怀。我不是一位篮球爱好者,当时的教授们下午常常和修士们一起打篮球,看到他们在球场上矫健的身姿,很让我感动。与青年人融合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带领他们不断进步,这就是慈幼会会士的教育理念。

我圣神父后,由于长期在修院做培育工作,也是与年轻人生活在一起。而且我在陕神工作期间,几乎每学期都做班主任,更是近距离与许多修生接触。怎样走近他们,帮助他们,我也受到慈幼会会士们的启发,开始学习一项体育技能,学习打乒乓球。通过这种方式,与许多修士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与每位学生,建立深度友谊,真的是门艺术。学生常常是“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就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成长,死板地说教,其效果微乎其微!慈幼会的会士们深谙其道。

我到罗马后,每个主日天,去一个慈幼会会士管理的圣堂做弥撒。那个圣堂的儿童特别多,辅祭的儿童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后才可以上台。本堂神父,主日天讲道,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针对来参与弥撒的儿童们。弥撒结束后,本堂神父给来参与弥撒的儿童们每人发块巧克力。而且,整个堂区,有专门供学生活动的体育场所。这种牧灵方式,很让我感动。我有时去罗马别的堂区,堂里很少有小孩参与弥撒,更不用说辅祭了。我深深认识到,教育与不教育的巨大区别、重视与不重视的巨大区别。

在罗马,最让我头疼的是,漫长的暑假,不许住在公学院,需要外出自找出路,寻找住处与打工的场所。经过一位慈幼会会士斐林丰神父介绍,我还是选择住在一个慈幼会会士团体中,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他们当中,体验会士们的团体生活。这个团体,住着几位退休的老会士。有一位在埃及做了20多年主教,因为有病,现在退休在这里养老,看守会院门房,每次午餐后,他都为大家煮咖啡,做力所能及的服务;有一位在大学教了一辈子哲学的老教授,只要他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许他人插手,给他帮忙。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服务,互相尊重的生活作风,很让我感动。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活生生的圣鲍思高面容。

总之,我希望自己在罗马生活学习期间,能够深度认识一位圣人——圣鲍思高,能够深度认识一个修会——慈幼会。将来回国,也能够把圣鲍思高及慈幼会的精神带到自己的国家……

在都灵与华裔教友相聚

作者在慈佑之家圣鮑思高像前留念

本文标题:瞻仰鲍思高圣容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