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更宏观地认识世界


2007-08-31 09:40:32 作者:楠苑 来源:信德报(312期)

  只要地球上还有人,对世界、对宇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会始终存在。最好的办法是理性地对待———沟通、对话、尊重不同的意见。
  袁庚是一位思想很开放的老人,1988年他在蛇口接待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时,问他:博士先生,为什么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而且是相当高级的科学家也相信上帝?客人反问他,袁先生,你知道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袁老说:我当时傻了,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他的意思很简单:越有知识的人,越感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古人说过:“五尺之杵,日取其半,虽万世而不竭。”认识也是这样。袁庚提醒大家说:“不要以为经过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人类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时间空间一样,也是无穷无尽的。”袁庚很欣赏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你可以阻挡千军万马,但不能阻挡人类思想的走向。”
  袁庚的一席话快20年了,再过20年还对人有启发。
  遗传现象导致遗传学的诞生,能说明对事物认识途径。
  遗传现象古今中外都注意到、观察到。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有一点偶然性,也是必然性。
  在几百年前,教会神职人员中有不少喜欢研究科学的,哥白尼、伽利略等是其中的著名人物。孟德尔神父比他们晚了几辈,也是一个研究自然的爱好者。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修院长廊中散步,长廓两侧种植的扁豆开满了白花、紫花。他忽有奇想,将白花、紫花进行人工授粉,进行杂交。他留下了种子,第二年观察结果,几年下来,他把这些结果的记录作了总结,写了一篇不长的论文,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几十年后科学同行们发现了他的论文:遗传现象有规律性,孟德尔神父用数学公式表达了这种规律,这是一个创举。遗传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从他的实验开始。接着,摩尔根在研究遗传规律时,提出一种学说,认为遗传是被一种物质因素控制的,这种因素叫基因。
  为了纪念孟德尔和摩尔根的贡献,学术界把这种学说称为孟德尔———摩尔根学说。这个学说曾经被作为唯心主义而受到批判。因为基因是一种假说,那时代尚无法确证,直到发现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并证实了DNA的功能,基因才有定论,争论才结束。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大凡都是有曲折、有反复,真理是在复杂过程中,最后被人认识。
  把科学与信仰看成是对立的领域,这是很普遍的认识误区。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分清迷信与信仰。迷信到处皆有,迷信是无知的产物,当科学的阳光照射迷信之冰,冰必会融化而消亡。
  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以实验为主要手段,信仰是精神领域的世界,用实验手段来验证信仰不会有结果。
  信仰的实验室是社会,是人内心的活动,是人的良知,是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是善与恶,是爱与恨。是人类群体的活动,也是个人的活动。
  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使人类愈来愈接近事物的本源,而对事物本源的认识已经很靠近信仰的本源,最后两者在一个遥远的交叉点上会合。
  法国耶稣会士、著名的学者德日进正是以这种认识论来诠释生命的演进和人类的发展如何向着同一个方向,最后汇聚于一个焦点的。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仅仅在实验室中取得成功,他也应该戴上哲学思考的桂冠,他不能满足于只知其一,更应追求知其二,知其三。他的视野应从一个小小的成功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展开,他对世界的理解应更加宏观。
  这就是艺术家与画匠的区别;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区别。
  智慧产生在科学实验之中,更成就于宏观的思考之中。

本文标题:更宏观地认识世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