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德肋撒姆姆的心灵黑夜


2007-11-16 11:08:24 作者:漠道 来源:信德报(320期)

  有一张面孔,在我心中永远都是一颗最璀璨的星辰;相信,无数人的生命都被它照亮过;也相信,它将继续指引更多的人。深深的皱纹、浓浓的笑意和慈祥的眼神里蕴含着怎样的淳朴、真情与大爱,表现了怎样的基督徒品德!1979年,当这张面孔出现在挪威奥斯陆时,整个世界都向她,或更好说,都向她所代表的基督信仰投以赞许的目光。
  是的,德肋撒姆姆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上,因为透过她,我们又看到了“向穷人传报喜讯”的基督,又看到了慈祥和仁爱的耶稣。2003年,伯多禄广场上高高挂起了她的肖像,从此,德肋撒姆姆的名字被写进了真福的名册。所有基督徒都因她的信仰见证而欢跃。
  “信仰见证”?可四年后的今天,有人却在她的书信中发现了似乎与此相反的东西:“没有信德,没有爱,没有热情———灵魂无所倚,天堂毫无意义”“我呼号、投靠、渴望,却没有任何回音———没有任何东西是我可以投靠的!孤独啊……我的信仰在哪里?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空虚和黑暗,我没有信德……”
  本来,德肋撒姆姆愿意毁掉这些书信,但被教会阻止了。直到最近,为庆祝她的十周年纪念,美国《Time》杂志才以《Come be my light》一书出版了她的这些秘密书信,其中描述了她近半个世纪的“黑暗”经验:天主的沉默,和被天主舍弃的痛苦。这种经验真的为那些对她存有疑义的人提供了把柄吗?
  不,它反而恰恰证明了德肋撒姆姆的圣德。因为经验天主的不在,有两种原因:或者背向天主,或者朝向天主。有的人基本态度是背向天主。既是背对着天主,自然看不到他了,于是对站在其对面看着天主的信徒说,天主并不存在;而一旦看着天主的信徒也说自己看不到他时,这些人自然要加以讪讥了。
  是啊,倘若天主真的存在,为什么在写给她神师的信中,德肋撒姆姆却说自己“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启动双唇,却说不出话来”呢?其实,“天主住在不可接近的光中,没有人看见过他,也不能看见。”(弟前6:16)天主本身是光明,只是由于他的光太过强烈,竟至使人目眩,于是便显得黑暗了。圣十字若望说:“神圣的事物本身越光明,在灵魂面前,也就越显得黑暗和隐秘。这正如光,它越强烈,就越会晃花猫头鹰的瞳孔,使它视而不见。”所以,天主才在浓云中向梅瑟讲话(出19:9),并“决定住在幽暗之中”(编下6:1),“以黑暗作帷帐”(咏18:2;97:2)。
  他这种光明的黑暗性是必需的。圣弗利诺说:“天主必须在黑暗中,因为他远在精神之上。一切思想的对象都与他相去甚远……我一无所见,却看到了一切:保障正来自于黑暗。因为黑暗越深,天主就越超越。”一个不再神秘,不再黑暗,适于人的理性和感觉的天主,不过是人想象的产物;神之为神,就在于他的超越和不可理解性。因此,经验到天主的“不在”,意味着接近了真正的天主。可他虽然超越,却并不远离人,反而是人可以信赖的保障。那救以色列人渡过红海的上主,不正是“一面发黑,一面发光的云柱”吗?(出14:29)这红海就是我们的人生和信仰,就是耶稣的十字架———他也在上面经受了天父的舍弃。
  正如耶稣,正如众多圣人(十字若望、大德兰等),德肋撒姆姆的经验亦来自她对天主的渴望和爱。“通过这种黑暗,她神秘地参与了耶稣的‘渴’,就是耶稣那热烈而痛苦的爱的渴望,并参与了穷人内在的忧伤。”梵蒂冈这样官方性地叙述真福德肋撒的生平。是的,尽管天主“不在”达如此之久,她仍然能够春风满面、不遗余力地为穷人服务,这是何等的圣德!那时,不是她抓住了天主,而是天主抓住了她。

本文标题:德肋撒姆姆的心灵黑夜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