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榆林天主教简史


2008-08-31 09:56:16 作者:田建科 来源:信德报(总第348期)

    天主教在榆林市从民国初年传入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旧民国的“播种期”,二是新中国的“发展期”。榆林市是陕西省最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延安教区。

旧民国的“播种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西班牙神父魏象厥,黄先生从横山县来到榆林传教,福音初次进入了塞北古城——榆林。1913年夏天魏神父和黄先生从佳县潭家萍返回途中,在秦马硷村遭到“殚团组织”杀害,由于洋人被杀害,这件事引起了国际纠纷,1914年省上派人亲自处理这桩教案,他们以榆林左衙门房产作为赔偿。天主透过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教会取得一块固定的活动场所,为教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西班牙神父殷嘉伯从西安三原县来榆林发展教会,后来又和榆林人张九定办起孤儿院,收养孤儿达100多人。有些孤儿被送到“三边”(靖边、安边、定边三县简称)教会学校读书,后来成为医生和老师,促进了当地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922年殷嘉伯神父在榆林左衙门旧址上修建了天主堂(今仍在胜利巷),引起了教内外的巨大反响。教外人把这一条通往天主堂的巷子,称为“天神庙巷”。1927年他们又在教堂办起西医诊所,除给教友治病外,又给教外贫民免费治疗,消除穷苦人民的疾苦。教会的教育、医疗、救济孤儿的慈善事业,吸引了大批的人领洗进教。中央红军进驻延安之后,教区主教易兴化(西班牙人)退避榆林主持教务,又客观上促进了榆林天主教的事业兴盛局面。因为榆林天主教从属于延安教区管辖,地方教会负责人驻守无疑会带动教会的发展。事实在上也说明了这一点,教友人数达700多人,教会活动范围不仅在城里,也传播到北岳庙,刘千河的郝家沙嫣、杜家梁、小庄梁和杨塌等地。
    1948年殷嘉伯神父回国,易兴化主教委派曾德胜神父负责教务。由于时局形势的变化,易兴化主教和一些外籍神父相继出境,最后留下的曾德胜神父也于1952年离开中国。在外籍神职人员离境之后,榆林天主教何去何从呢?

新中国的“发展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教会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国籍神父的肩上。薛忠茂代理主教主持榆林教会的各项工作,王振业神父和陈玉明修女仍在办诊疗所。不过此时教会的活动及教友信仰因着各项运动的冲击受到了很大动摇,1959年教友人数仅剩下76人。文化革命期间,极左思潮高涨,教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教会房产被没收,一些珍贵的经书及文物也被洗劫一空。难道天主教真的在塞上榆林消声烟灭吗?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0年王振业神父平反昭雪,被安置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工作。中央19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落实宗教团体房产,并给予相应的补偿。1993年榆林北岳庙村的教堂房产在宗教局的监督下得以解决,将4.95亩宅地划给教会,满足了教友急需活动场所的需求。不过遗憾的是,榆林城里的教会房产还没有完全落实。在城里教会原有房产两处:胜利巷(旧称天神庙巷)和瓦窑沟巷80多间。
    1988年宋福圣神父来榆林,正式开启了教会复兴工作。宋神父不辞千辛万苦跑遍了榆林有教友的各个角落,来重拾教友的信仰。不幸的是1990年4月15日他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教内外人士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让人惊奇的是在宋神父去世8个月之后,也就是1990年12月3日任义德神父给金鸡滩乡掌盖界村苏团一家领洗,从而引发了天主教的迅猛发展。1995年掌盖界村修建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所天主教堂,1998年北岳庙天主堂峻工,2000年转龙湾村天主堂也大功告成。
目前榆林有教堂三座:掌盖界(1995年)北岳庙(1998年)和转龙湾(2000年),祈祷所一处(文昌坪),教友总计2890人。

本文标题:榆林天主教简史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