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大槐树下的小故事


2009-10-18 13:01:35 作者:张光尧 来源:《信德报》2009年10月1日,28期(总第387期)

    山西洪洞大槐树历来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受刘安胜神父之邀,笔者于2009年7月底前往,和当地兄弟姊妹圆满完成了“天主教天韵合唱团”参加“庆国庆60周年合唱音乐会”的光荣任务。无论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在加强教会自身建设完成福传大使命等方面,都取得了互利双赢的巨大成功。近半个月紧张而有序的不眠之夜和无数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地铭刻在我记忆中,激励着我在音乐福传路上奋进。

1.天主教还会唱歌?
    历史上红军曾从延安东渡黄河到山西抗战,在洪洞建立了抗日政权,所以这里老干部很多,而这里老教友的信仰基础也十分牢固。在上世纪末,还曾有过教友在为索还主教府房产过程中发生过过激行为,加上其他历史原因使部分社会人士对天主教产生了误解。再加上老教友习惯性的“一天进堂三念经,祈祷、念经、救灵魂”的模式,使教外朋友听说“天韵合唱团”后惊奇地问:“天主教还会唱歌?”当我告诉他们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基督宗教时,多数人半信半疑。就在正式演出前几天的彩排中,在广场天主堂高台阶上,在灯光的辉映下,身着演出服的百余名教友手持红绸、彩扇,一遍遍在歌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使连续几个晚上闻讯而来的纳凉观众赞不绝口。一个以教堂为中心,以福传为主题的消夏夜市一直延续至今。一位从临汾来旅游的老红军感慨地说:“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听天主教会唱歌颂祖国的歌曲!”特别是听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干部脱口而出:“天主教唱得好!”

2、明星?大腕?
    胡银娥,按城里人的年龄说并不老,今年才46岁,但在村子里却已经当上婆婆了。虽然她十分喜欢唱歌,但受条件局限她并不识谱,唱弥撒中的歌曲只靠耳听心记,几年来她凭着天主赏赐的好嗓子、敏锐的耳音节奏感和超人的记忆力成了每年圣诞晚会上的名人。
    在这次代表天主教会的歌咏比赛中,经再三斟酌我决定让她担当起“江山”的领唱重任。在强手如林的合唱队中多数领唱不是高价从外地雇的就是当地专业剧团的名角。我们的“小胡”初生牛犊不怕虎,她说:“为了天主,我肯定能学会,老师你大胆教吧,我行!”根据她的条件我首先确定她不能用纯美声的西洋唱法而要走民族唱法的路线,什么地方换气,哪一句高音共鸣,位置在哪儿,普通话怎么读这个字,小胡逐字逐句地用心体会,苦练加巧练,很快就消除了大家对她的担心。为了舞台上形象和气质的需要,霍州教友从单位借来一套白色丝光绸坎袖连衣裙打扮小胡。从来没穿过高跟鞋的她天天不离高跟鞋,就连在食堂帮灶洗菜还穿着它练习走台步。为了借助电视镜头突出教会特色,她还有生以来第一次扎上耳眼,戴上教友们拿来的金光灿灿的十字架耳环。
    为了让她和大家唱出感情来,唱出天主教会合唱艺术的优势来,我一次次启发大家,用嘴更要用心唱。大家看到“5·12四川大地震”后,敬爱的温总理、解放军和修女们冒着余震危险,抢险救灾和人民群众生死在一起的照片,歌声伴随着热泪在胸中激荡。我问大家:如果这些年轻的士兵是你的儿子、兄弟;这些几天喝不上一口热水,靠方便面充饥,身穿会服在瓦砾堆中喷洒药水的修女是你的女儿、姐妹,你会怎么想?你该怎么唱?就这样,凭着我们教会雄厚的合唱艺术实力和从大家心里流淌出的和谐的“时代心声”,教友们的心灵在基督的爱内,在合唱队的熔炉中得以陶冶和升华。
    音乐会上,天韵合唱团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评委、领导和观众。他们先是为之惊讶,静静地听着,继而是和着歌声的节奏手指轻轻地击拍。在皎洁的月光和群星闪烁的夜空下,天主教会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歌声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当我指挥的手势停在结束的位置上时,场内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此时此刻,教友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在聚光灯下,在热烈的掌声中,大家作为一名基督徒的荣誉感从未如此强烈。随着电视台的转播,小胡瞬间成了明星人物,人们纷纷议论和猜测她是从哪儿高价请来的“大腕”?鲜花和掌声已成为过去,这位纯朴的农村妇女想的却是该村教会的下一步,前两天她还打电话给我:“老师,你一定抽空来教我们识谱,圣诞节来给我们排节目……”

3、铁的纪律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令人难耐的高温酷暑丝毫阻挡不了合唱队员的高昂热情,这个由广场天主堂、周边数十里几个堂口以及霍州堂区教友组成的百人合唱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珍惜来之不易的福传机遇,为的是尽快拿出第一流的作品向国庆献礼,为天主争光。
    在参赛的25支合唱队中,绝大多数是县委、县政府大楼的公务员和穿制服的队伍,他们有工资、有补助、有单位发的服装,排练场地不是空调就是电扇,还有矿泉水和饮料。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人“一无所有”。教友们上午忙完地里、家里、店里、厂里的活儿,中午骑车数十里进城,在广场天主堂里从下午两点半一直排练到午夜再搭黑回村。“馒头烩菜加开水”让围观的人赞叹不已,由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称赞敬佩。有时我排练的过分投入忘了课间休息,教友们尽管汗流浃背仍注意力集中地陪着我苦战,堂门大开却不见一人走动。百余人数小时连续排练,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场面在我近年来辅导排练过的企事业单位合唱队中是罕见的。
    就在正式演出的当晚,教友合唱团按大会规定准时进入统一划定的坐场区域。队员身后高举的横幅上红底黄字“天主教会洪洞天韵合唱团”在观众席内十分醒目。由于宣传部和大会组委会事先了解巡视时就已心中有数:“天主教合唱团有绝对优势”。为了让评委、各级领导和观众都能接受,就拟了一条特殊“规定”:天主教合唱团不参加初赛、复赛,直接进“最后”。既然是“狮子滚绣球,好的在后头”,我们的教友们也就通情达理地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压轴演出。
    当晚会进行到后半场时,随着参赛单位一一登台离席,座位马上就被观众占据,像一堵墙似的高高站在上面,把后面座位上的教友们堵了个严严实实。看表演成了听广播,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教友们仍没一个人站起来,他们不是不想看,只要也站在座椅上就什么都有了。但他们更看重背后横幅上的“天主教会”的名誉,要让全场观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基督的形象。我们不但歌唱得好,遵守执行大会纪律更好。就这样,我们这些可亲可敬的兄弟姊妹们,实实在在“听”了一晚上“表演”。教友们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博得观众的称赞,电视台的记者也闻讯赶来拍下了这感人的画面。

4.修女?修女!
    为了追求大场面、豪华、气派,各单位都雇用了几十人的大乐队,大吹大擂的伴奏声“逼”着合唱队大喊大叫成了晚会的一大特色。“以己之长,克彼之短”,为得到“闹中取静”的效果,充分发挥教会合唱艺术的优势,我们由8位身着天蓝色连衣裙的年轻修女用电子琴伴奏。当这些端庄秀丽的“乐手”亮相时,台下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


秀丽端庄的“修女乐手”和笔者合影

    这些对天主教会不了解的观众提出了好些让我们哭笑不得但在他们看来又是自然而然的问题:修女不是那些在福利院长大的残疾人吗?怎么我看她们不傻不楞这么能干呢?这么俊的闺女为什么要当修女呢?是有病还是失恋?她们的父母舍得吗?当修女一个月挣多少钱?我来你们要吗?当我们安排读硕士研究生的教友孩子朗诵时台下又有人议论:天主教不是“迷信”吗?不是没文化的人才信的吗?就这样,每次排练过程中类似的话题成了人们了解教会,为他们答疑解惑的契机。排练场前的广场成了咨询处,附近高层住宅楼的住户每晚都举家前来纳凉、观看教堂合唱排练。神父修女和教友们总是不厌其烦、笑容可掬地解答观众形形色色的问题。

5.我爱这些年轻人
    和广场天主堂一墙之隔的是教友郭苏平开的“圣德足疗店”,在这里打工的全是教友的孩子。由于“教会不搞歪门邪道”,店里的生意特别红火。我刚到洪洞,忙着照顾生意还不忘抽时间参加排练的郭姊妹就让我去,我一直没找到机会去。一次偶然的路过我被这些孩子们“抢”了进去,才有机会了解他们。
    这些孩子都出身在虔诚的农村教友家庭,多数是小学,最高的初中毕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城打工。郭姊妹夫妇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在这个大家庭的集体生活和轮流做饭,把他们锻炼的更加成熟,再忙再累也没忘记尽教友的本分,活少时就集体学习教会知识和足疗技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小店里蔚然成风。
    郭芬是负责调度分配活儿的关键人物,她不卑不亢,永远是一张笑脸,让人一进门就有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被大家称作“哥”的小赵并不是因为他年龄比别人大,而是他坎坷苦难的打工生涯,使他能较好地处理成年人应该处理的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过早地进入社会,下煤矿挖煤被钢缆伤了脚骨,几经波折凭着心灵手巧现在成了店里的业务尖子。他有个愿望就是能有机会上医学院校学习中医。小董是位一说话就脸红的姑娘,她长的特别像电影明星斯琴高娃,但是紧张的打工生涯使她从没看过斯琴高娃的电影,她很满足地说:“这都是天主的安排。”小宗性格开朗,家在离洪洞几十公里的霍州,一天排练结束已是零点了,我因热得不能睡,就独自一人坐在教堂门前的高台阶上考虑第二天的工作安排。这时被下班很晚的小宗她们看见了,她非要给我拿饮料,还天真地问:“老师,你想家吗?”前两天接到我给她们“索阅”的教会报纸、VCD等礼物后,她们纷纷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感谢:“老师,我想你,你要想我们就看集体照吧。”
    在洪洞突击奋战的紧张工作使我脚站肿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和合唱队的修女、兄弟姊妹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老师,你和我爷爷年龄一样大,就让我也给你做一次足疗吧,我心里好受些……”“老师,你现在不属于你,你属于天主,你属于我们大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话让我更爱这些年轻人。

 

本文标题:大槐树下的小故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