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140年 大熊猫“出生证”回归故里


2010-04-12 10:19:04 来源:四川工人报

  1869年的早春二月,一个名叫皮埃尔·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带走了在他眼里“最不可思议的动物”;14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柯高浩、柯文夫妇又来到了这里,为“最不可思议的动物”带回了记载大熊猫百年故事的“出生证”……

  今年2月26日,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出现时,这份有关国宝大熊猫最珍贵的“出生证”终于“回家”了。正是这份“出生证”帮助大熊猫敲开了国际大门,从19世纪发现大熊猫到现在,一个物种让世界持续“发烧”百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都源于140年前皮埃尔·阿尔芒·戴维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发现并命名的大熊猫。

  “我们要把大熊猫‘出生证’放回它的家乡,让世人知道大熊猫是从那里走向世界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在法国驻成都领事馆领事助理孙雅俊、中国科学院专家何芬奇、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等人的陪同下,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了距离成都200多公里的宝兴县城。

  邓池沟天主教堂,又名叫“灵宝神学院”,是法国远东教会1839年派人到四川秘密建造的最早教堂。

  在柯高浩、柯文从成都到宝兴的途中,听说上世纪四十年代邓池沟天主教神甫易洪光至今仍健在,住在邛崃市天主教堂时,他们执意要去拜访。

  “戴维走过的路,我以前经常走。”邛崃天主教堂位于市中心正西街,我们见到了易洪光老人。今年96年岁高龄的他依然耳聪目明,只是手脚有些不便。说起在邓池沟的岁月,他的兴致很高。易洪光是邛崃宝林乡人,12岁那年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先后在彭州白鹿乡天主教报领堂上书院、中书院读书,除了读经文外,还学拉丁文、法语。27岁毕业后实习一年,就派到邓池沟天主教堂当神甫。他说,在戴维走过的那条路上,经常可看到大熊猫蹲在树上睡觉。除了大熊猫之外,还有其它很多动物,如小熊猫、扭角羚等。

  这条今日已荒芜的小路,正是戴维走进夹金山的路线,在西方人眼里成了一条东方的“神秘之旅”;自他发现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后,这儿便成了“被上帝遗忘的后花园”。易洪光的讲述,让大家心驰神往。

  法国人戴维:热爱东方动植物的传教士

  戴维1826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这个山里的孩子从小与大自然亲近,喜欢各式各样的动植物。22岁,戴维加入拉撒路教会。在戴维35岁的时候,认识了法国科学院的汉学家儒莲先生,儒莲向他介绍古老而神秘、富于刺激的东方国度——中国。此后,戴维便把能够到中国进行传教,作为求之不得的事。1862年2月,也就是清同治元年,36岁的戴维得到批准,同意他到中国传教。这才正式启程前往遥远的东方,从此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1869年3月11日,戴维在穆坪记下了他生平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皮的情景:“在我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在他家里,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那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是猫是熊:“冰川活化石”横空出世

  3月23日,戴维终于等到了,猎户给他带来一只死去的黑白熊。戴维欣喜若狂,他确信,这是熊类的一个新种,而且只有中国才有。他将这种动物命名为“黑白熊”,并将动物标本和描述报告寄给远在巴黎的一位动物学家。这是熊猫实物第一次介绍到西方,其轰动可想而知。

  1869年5月4日,“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区(今宝兴县东河一带)守候了两个星期,为我带来了一只黑白熊和六只仰鼻猴,这只黑白熊特别可爱。”当地的猎手们第一次为戴维捉到活体“黑白熊”。当他仔细端详这只“食竹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后,给它取名“黑白熊”。戴维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回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于半途,戴维只好将毛皮标本送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描述报告当年就在博物馆《新闻公报》上发表,报告是这样叙述的:“‘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讲,其体形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很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白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在过去的二十天里,我雇佣了20名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这张熊猫皮展出后,谁也不认识。人们从兽皮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皮是假的!也有人说它是一种奇异的熊。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爱德华兹教授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大熊猫’。

  戴维的成就不仅是发现了大熊猫,继发现大熊猫之后,冰川时代的“植物活化石”珙桐、“昆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也进入了他的视线。作为分类地位独树一帜的中国单型科植物珙桐,也是戴维首先在穆坪采得的,被西方园艺界称为“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其中属名即来自戴维的名字。

  大熊猫的惊人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西方学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在遥远的东方,果然存在着冰川时代的“动物活化石!”戴维——这个来自19世纪中叶的法国传教士,从此让世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西南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

  辗转索求:一纸“出生证”终于回家

  1872年,戴维在中国病倒。两年后他退休回国,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从此,戴维再没有来过中国。1877年,戴维两卷著作《中国之鸟类》公开出版,书中记载他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有60种前人从没发现报道过;书中还有200个种类的哺乳动物经他鉴定,其中新的种类有63个。1884-1888年,戴维又一著作《戴维植物志》公开出版,书中记载有他搜集的世界罕见的植物品种。他的这两本书,成为后代学者到夹金山科学考察的“探秘宝典”。

  戴维对自然科学的杰出贡献,很快得到世界生物界同行的公认。1872年,法国任命他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以后的几年里,法国地理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法国社会科学学会为他颁发大师的荣誉称号。戴维面对以上荣誉称号,数次拒绝领奖,他不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1896年,有关部门没有征得他同意,仍然授予他以上金质奖章和荣誉称号。1900年11月10日,戴维在法国巴黎病逝。终年74岁。

  2002年11月,时任副市长的孙前带队赴法国访问戴维故乡,并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了陈列的宝兴大熊猫模式标本及相关资料,大熊猫模式标本,正是当年戴维神甫从宝兴带回的那只大熊猫标本,而且详细了解到了戴维在中国的神秘之旅。他萌发一个念头,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更是世界大熊猫文化的策源地,如果能把当年戴维发现大熊猫的报告和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报告这两份文件送到大熊猫首发地的话,作为世界自然保护地核心区的夹金山,将赋予更加厚重的文化符号。

  于是,孙前一有机会就辗转游说,四处央求,法国大使馆、法国驻成都领事馆、在法国工作的中国人、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然而他的努力,却没有一点回音。

  最终,何芬奇找到了他的朋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柯高浩、柯文博士夫妇。经过他们的努力,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赶在了戴维发现大熊猫140周年之际,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取得了两份文件的复印件,并接受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委托,专程从法国飞到中国,代表博物馆把大熊猫的“出生证”送到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

  2009年2月27日、28日,这批珍贵资料的捐赠仪式分别在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举行。其中,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将戴维神父所寄大熊猫标本致学术界的报告、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的鉴定报告复制件捐赠给了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该报告共有30页,其中有7幅戴维画的图。

  柯高浩、柯文博士夫妇来到了邓池沟,当他们看到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时,十分惊讶,希望这里继续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捐赠仪式上,柯高浩说:“这里很好,大熊猫在这里出生,大熊猫‘出生证’这一珍贵的资料应该属于这里,希望这些资料对全世界了解大熊猫有所帮助,也希望大熊猫文化能进一步得到发扬。”

  这一刻,孙前的眼眶湿润了,大熊猫“出生证”回家的这一天,他整整奔波了7个年头。当天晚上,他向很多关爱大熊猫的友人发了一条短信:“此次大熊猫‘出生证’(身份证)回归故里的大熊猫文化活动大获成功,局外人是无法认识和理解的,真诚地感谢你对大熊猫的关爱,空了请你多到邓池沟走走。”

 

本文标题:140年 大熊猫“出生证”回归故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