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纪法一记”背后的故事


2013-06-13 11:14:54 作者:纪玛利亚 来源:《信德报》2013年6月6日,20期(总第537期)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天主教家庭,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是一名国民党上尉军官,太原解放后,回家务了农。
    在我居住的村子里,只有我们一家信奉天主教。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早上都要先念完早课才能去吃饭,晚上一家人总是通功念经,玫瑰经、苦路经(早、晚课都是父亲口传口教会的)一个不少。瞻礼日我们都要步行到十多里以外的教堂去参与弥撒,主日、平日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由父亲带领念经。
    奇怪的是,父亲有很严重的口吃,平时同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可是在家或在堂里面领经,从来没有结巴过,而且吐字清楚,语调恰到好处。认识我父亲的人,都说他在堂里领经和平时说话判若两人,这也许就是天主的美意安排吧!
    十年动乱期间,教堂荒芜,一切宗教活动都被迫停止,我们家只有奶奶和父亲仍坚持每天祈祷。什么时候封斋,什么时候起进入什么圣月,什么时候应行九日敬礼,什么时候是什么瞻礼(大、小瞻礼)该念什么经,都在父亲的脑子里装着,难怪奶奶常说:“你爸爸是一张活的瞻礼单”。
    由于我父亲的历史问题,当时虽没有被扣上“四类分子”的帽子,但是每一次运动来时,都要住进所谓的“学习班”,交代自己的问题。记得有一次父亲在批判会上说:“我是一个天主教徒,每天除了念几句经文外,没有什么现行活动”。本没期待事情很快解决,谁料想,几天后父亲竟然被放回家了。天主真是神奇!
    从我记事以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年大年初一,父亲起得最早,叫上我们一大家子,都集中在奶奶房里,先领大家颂念天主经,感谢天主。早课毕,父亲就说:“给奶奶拜年!”于是就炕上、地下跪一大片。给天主和长辈拜年的习惯一直持续了多年,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老家有一个惯例,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提前给老人准备寿衣、寿器。我父亲给奶奶准备寿器时,让人在寿器前面画了一颗心,一把利剑刺透此心。负责绘图的画家说,从来没画过这样的图案,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圣母的圣心。奶奶是我父亲的继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来没有察觉到父亲待她有什么不一样,这事儿还是奶奶去世后,我们才听人说的。
    我们家有好几条装粮食用的布袋,上面都用毛笔写着“纪法一记”(过去,人们会在自己的物品上标明姓、号、记,外公姓纪,因此写“纪某某记”,作为记号),我一直很纳闷儿,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家没人叫这名字的,问父亲又不说。后来才明白,父亲这是隐讳地告诉自己和孩子们,要永远记得自己是天主教友,要按教会的要求做人,在那特殊的年代,说话做事不能太明白了,否则会招来祸患。“纪法一记”不仅是父亲一生做人的原则,也是让我们一生效法的“修法第一”!
    有一次,我父亲跟邻居纪某到赵城买一只小猪仔,记的当时三元钱就可以买一只,父亲给了人家五元钱,结果找回来七元。我父亲不走,邻居纪某说:“不走等什么呢?”他一直等到卖猪仔的人忙完,才过去说:“师傅,你多找了五元钱,还给你。”卖猪仔的人惊讶世上还有这样的人,不住地说谢谢!父亲说:“我是信天主教的人,谢天主吧!”这些事都是那个邻居回来后给别人说的,我们才知道。那时,我们家里很穷,我妈给人家纺线挣钱很不容易啊!
    这就是我的父亲,难怪邻居王荣叔评价他说:“这个人按教会里说是一个良善仁义的人,按社会上说就是一个有道法的人!”
    父亲离开我们已三十多年了,虽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留给我们一颗忠诚事主的虔心与爱主爱人的无私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跟随主耶稣,这种精神,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本文标题:“纪法一记”背后的故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