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哀矜


2006-04-03 10:56:47 作者:宇丽华 来源:信德报(第261期)

    哀矜是教会的一个专用词语,不论你行的是用钱或物去帮助别人的“行哀矜”,还是为别人祈祷、克苦、解劝等形式的“神哀矜”,都是一项善功,都是爱德的具体表现。哀矜不同于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因为它不需要组织,完全是自发自愿的,不图回报甚至不肯张扬的一件事情。每当听到有人说“哀矜”这两个字时,我总会感到温暖和力量,因为这会让我想起许多有关哀矜的人和事来。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住户大部分是教友人家。记得常常有几位婶子大娘提着一个布兜来“串门”,进了教友的家门说话就开门见山:“×××家有了病人(困难),挺可怜的,大家帮帮他们吧!”就这样挨门挨户去说、去收。出于好奇,在她们的后面又多了像我一样大小的一帮孩子,跟着、看着、感动着。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人们都很贫苦,一分钱也要计划着用,可教友们还是把节省下的买菜钱放进那个布兜里,有元票,更多的是毛票儿,大人们说这在行哀矜,他们都在做耶稣喜欢的事。
    时光荏苒,当年的孩子也逐渐变老了,但儿时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那院子、邻居、哀矜用的那个布兜以及行哀矜的那些婶子、大娘,都成了我和女儿絮叨的话题,好想让她继承那些老教友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环境的改变,现在的独生子女在施予爱心的时候,常常缺乏勇气、欠主动,习惯于等着、看着,甚至于不情愿,原因是失去了信仰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为此,我常常感到惋惜,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去年暑假,我女儿没有回家,想在北京找份工作挣回自己的学费,然而,面对偌大却举目无亲的北京,一个未出茅庐的孩子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眼看着假期一天天地过去了,情急之下,在进堂望弥撒时向教友们求助。女儿认识一位经常在堂里服务的侯先生,这是一位爱主爱人的好教友,是在中华医学会工作的大夫,利用工作之便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常为教友们寻医问药,联系医院。得知我女儿的难处,不仅给她找了工作,还捐助了700元钱,女儿手足无措,打来了电话问我怎么办?又说:“妈妈,这是天主给你的,因为你哀矜过别人,在家上学时,好几次放学你不让我回家吃饭,先去给一位无儿无女的姥姥送药,还给一位患病的爷爷送过钱,你还代我去你下过乡的农村看过病人……”女儿的话勾起了我一连串的回忆,我是曾经哀矜过别人,那只不过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德,象征性地做一点小奉献,更何况那样做自己也有私心,想借着帮助别人来快乐孩子,以减轻学习重压之下的辛苦,可眼下天主却借着他信徒的手还给我们这样多……我激动地对着电话说:“既然是天主给的就收下吧!你以后有了收入千万记着哀矜别人。”
    事后,女儿再来电话就有了转变:“妈妈我要献血!”“妈妈,教堂要建养老院向教友们借钱,我把节假日做礼仪的钱捐了100元。”“学校里有个学生病了……”女儿进步了,这使我感到欣慰,孩子终于懂得并学着向天主那里储存爱德了。
    四旬期来临之际,我提醒女儿要祈祷、克苦守斋,行哀矜,我没有多言,因为北京的侯大夫已经教会她了。这里,想再说的就是,借着祈祷的机会,依靠在天主宽厚的肩头轻言耳语一句:“主!求你降福乐善好施的人吧!人们肯这样做,是因为记住了你说过的一句话,‘为我最小兄弟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本文标题:哀矜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