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明清时期天主教传教士与音乐礼仪


2011-08-26 14:15:53 来源:《信德报》2011年8月1日,22期(总第453期)

    想象一下,三百年前一位天主教传教士,跋山涉水、历经艰险后到达中国,在举行圣礼时,他会如何选择礼仪音乐?
    在《明清北堂天主教晚祷》的专辑中,以北京西什库天主堂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一批17、18世纪可能在中国圣堂内演唱的晚祷音乐。


《明清北堂天主教晚祷》专辑封面

    17、18世纪,那些皈依天主教的中国人中,有一些音乐家,他们也为教会创作了一些礼仪音乐。因此在北堂中,除了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西洋圣乐外,还包括本土中国教友的作品。这些音乐在当时都由一支教友所组成的乐队演奏演唱,这支乐队原由北堂的传教士们建立,不久后由改宗天主教的马姓满族文人(圣名安德肋,本名已不可考)接手。在他之后,也有一批中国籍的后继者,但他们的姓名都已亡佚。当时乐队可能每周进行一次排练,在大瞻礼之日,演奏规模盛况空前。据现存资料显示,在一些仪式中,乐队会同时演奏东西方音乐,但这些作品如何分配安排,已无从得知了。
    在法国的国立图书馆中,仍保存着一些记载着当时中国宗教仪式情况的资料,这些都是由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记录并带回。Jean Christophe Frisch正是基于这一灵感,录制了这张晚祷唱片。但这张专辑中的晚祷似乎与我们一般听到的拉丁礼传统晚祷出入颇大。Frisch在唱片的说明书中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人并不能接受天主教的信理与礼仪,譬如他们会嘲笑童贞女如何生子,同样三位一体的奥义对他们来说也难以理解。因此当时在圣堂内,只有传教士们和一小部分皈依的中国籍教友举行传统拉丁圣礼,而对于绝大部分会众,则可能采用其他的礼仪形式,也许会在圣堂外举行,甚至摒弃拉丁文改用中文。这种礼仪,我们称之为礼仪外敬礼(虽非正式礼仪,却是与礼仪类似的敬礼)。专辑中只有Ave Maris Stella《万福光耀海星》和Magnificat《圣母谢主曲》尚为传统拉丁晚祷用曲(歌词使用神父利类思Lodovico Buglio编译的中文《圣母小日课》),其余皆为礼仪外敬礼。另外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专辑中没有一首素歌,因为至今没有任何文献显示当时的中国人在礼仪中诵唱素歌。
    专辑中收录了不少历史价值较高的曲子,诸如利玛窦的《西琴曲意》选曲《牧童游山》与《胸中庸平》。说到利玛窦,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与徐光启脍炙人口的故事,但绝对想不到他也是一位作曲家,事实上,当时的耶稣会会士们都学习音乐。利玛窦进京后曾向朝廷进贡了大键琴(称为西琴)等西方乐器,据《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西琴即是Clavichord。当时明神宗对于这种奇异的古钢琴非常感兴趣,于是命宫廷四名宦官向庞迪我(Diego Pantoja)学习演奏西琴,一个月后,四名宦官便学会了一首西琴奏鸣曲。《西琴曲意》八章,可能是由利氏将西洋牧歌的歌词去除后添上文言文歌词而成。专辑中还收录了中国神父吴历(字渔山)的《天乐正音谱》中两曲《称颂圣母乐章》、《悲魔傲》。吴渔山于1688年晋铎,擅长弹奏西琴,精通中国传统音乐,又在天主教内接触西洋音乐。除了在诗画上的杰出成就外,他还创作了这套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弥撒和赞美诗集《天乐正音谱》,采用中国传统曲牌填词而成,共有南北曲九套、拟古乐歌二十章。此外,专辑中尚有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 1718-1793)《圣母经》以及其所汇编的《中国乐曲集》选曲。
    对于这张专辑,其历史还原了多少,是否真是当年的演绎方式,我们不得而知,但完全没必要一味认定这就是当年中国圣堂内的音乐,毕竟这些都是老外们的一厢情愿,是他们理解中的古乐,我们大可不必究其是否本真。这张唱片所体现的最大价值,是让我们重新审视明清时期独特的音乐文化交流。 

本文标题:明清时期天主教传教士与音乐礼仪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