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品读教会史


2011-10-31 10:02:48 作者:雷立柏 来源:《信德报》2011年10月20日(总第462期)

“教会史”系列概述

    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毕尔麦尔的《古代教会史》,去年则出版《中世纪教会史》,而最近(2011年8月)该系列的第三卷(《近代教会史》)也已经问世。这三部著作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会史,共有1500页,分233章;三卷都附加人名索引,而这些索引也提供很多知识资料,尤其《近代教会史》的英语-汉语索引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教会史辞典。
    20世纪的中国学者进行种种翻译活动,也完成了很多可观的项目,但在教会史方面至今没有任何比较全面叙述基督宗教历史的译著,在台湾和香港也没有一个比较有分量的教会史译著或教会通史之类的大篇幅著作。这在汉语思想界中当然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和遗憾,而毕尔麦尔的“三部曲”正好能填补这个缺口。
    第一卷(《古代教会史》)叙述基督宗教的开始,即是从耶稣的时代到大约700年的历史。作者分析基督信仰在地中海世界中被接受的可能性的前提、早期的传教活动、罗马帝国的教难、教会的胜利和种种异端的发展以及大公会议如何回应这些异端。另外,对希腊语的教父和拉丁语的教父也有深入的介绍。
    第二卷(《中世纪教会史》)跨越从700年到1500年的时代,即中世纪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会成为欧洲北部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学者载体。在比较混乱的时代中,各地的本笃会隐修院成为古典文化的避难所和新文化的发祥地。教会成为最有力量的文化传播者,但不断有新的挑战出现。阿拉伯人的扩展导致十字军的回应,异端的传播激发了新修会的问世,而一代一代的教学努力终于导致大学的形成和经院哲学的伟大成就。然而,教会内部的分裂和教廷在阿维农的经历也暗示将来的改变和分裂。
    第三卷(《近代教会史》)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新教的形成到三十年战争的结束(1517年到1648年),从1648年到法国大革命(1789年),从法国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以及从1914年到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年)。作者从德国的马丁·路德开始叙述新教的形成,即德国路德宗,法国加尔文宗和英国圣公会的崛起。当时的天主教内也出现许多改革的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力量是耶稣会。耶稣会在欧洲各地创办很多优秀的学校,同时在海外进行很多传教活动。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即天主教最强大的国家中,耶稣会和天主教本身受到很大的压力,耶稣会于1773年被宣布解散,而1789年的法国革命算是天主教历史上的大灾难。直到19世纪中期,天主教才恢复了传教工作。那个时候新教的传教士也开始去各地传播福音,而毕尔麦尔相当仔细描述在拉丁美洲、阿斐利加(非洲)和亚洲的传教工作,也是按照上述四个阶段讲述欧洲以外的传教工作。这样,读者可以概括地了解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的教会史,包括新教在这些地区的传教努力。

阅读《教会史》的难度

    基督宗教的历史当然是以地中海世界和欧洲为中心的,因为教会的神学、礼仪和组织结构都是在地中海的世界中形成的。因此,中国的读者应该有一定的基本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才能读懂这部《教会史》。如果不知道意大利、埃及和叙利亚在哪里,那么读《古代教会史》没有太大的意义。读者应该先准备学习欧洲历史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会了解教会史在世俗的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在这方面值得推荐的书是中国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今年(2011年)出版的《世界史》(美国人海斯、穆恩、韦兰编的),这是一部很好的读物,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和客观的欧洲史(该“世界史”也是以“欧洲史”为核心内容)。我建议不太理解欧洲历史的中国读者先看这部“世界史”,而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看毕尔麦尔的《教会史》,因为毕尔麦尔这位德国学者当然认为他的读者都具备对欧洲历史的基本了解。

研究教会史的立场

    教会历史研究主要是从宗教改革的时代开始的,因为新教的人说他们要恢复教会的原来面目,所以他们写一些对中世纪教会没有好感的历史著作,而天主教的学者要回应这个挑战并开始从天主教的角度写古代和中世纪教会的历史。毕尔麦尔是天主教的学者,但他又是20世纪的开放历史学家,所以他并没有片面地赞扬天主教的优越性或居高临下地对待东正教或新教。他寻求一种同情性的了解和尽可能公平客观的历史分析及论述。所以他对马丁·路德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妖魔化”方式,而是认为天主教和路德之间的分裂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但不能全怪马丁·路德。这种比较温和的立场也符合天主教从梵二以来的基本态度:彼此理解和对话,为基督徒的合一而祈祷。

关于中国教会史的论述

    中国读者可能认为,毕尔麦尔关于中国教会的篇幅给的太小,只有几页就转到别的地区的教会。然而,这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因为“世界教会”这个范围太广泛;如果想比较深入地描述中国、印度、越南与菲律宾的教会史,就需要好几百页,而这就会远远超越本著作的范围。那些对中国教会有兴趣的读者也许可以参考2010年在香港出版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赖德烈著,属于“道风丛书”系列),这是一部700多页的力作,虽然原著是1929年完成的,但西方的学者一直到今天认为这是中国教会史方面最有权威性的经典。与这部专门探讨中国教会史的著作不同,毕尔麦尔给中国读者一个认识邻居国家(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的教会史的机会。因为毕尔麦尔的书是根据历史阶段编写的,所以他好几次谈论中国教会,即元代、利玛窦时代、18和19世纪的发展和20世纪的情况,具体是第三卷(《近代教会史》)的第177、206、218、228和230章。如果读者想查某些具体的人物或地名,就应该看附录的索引(第435页到485页),而这个索引是根据ABC排编的,所以查“利玛窦”需要看Ricci(索引,550页),就会发现,除了中国信徒很熟悉的Matteo Ricci以外还有两个在欧洲教会史上有影响的Ricci神父,其中一个(Lorenzo Ricci)在耶稣会被解散的时候任耶稣会总会长(1758-1775年)。
    《教会史》——这部教会通史还有相当大的学术性,因为本书保留了外国人名和地名的ABC形式,这样学习历史的人可以很容易进一步查出相关资料。附录的索引也提供很多人名的英语和拉丁语或德语形式,这样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别的汉语著作很少具备的学术性。当然,毕尔麦尔的汉译本没有提供原著的注脚,这是一个小的遗憾,但译者认为注脚中的文献在中国都无法查,所以没有附上注脚。希望宗教文化出版社能够出版一部结合一、二、三卷的“合订本”,这样更进一步帮助中国学者和信徒全面而且深入了解教会的历史。 

由雷立柏翻译过的“教会史”系列封面

 

    雷立柏(Leopold Leeb S.V.D),奥地利人,曾在奥地利学哲学,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到北京,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进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进行研究和翻译。著有:《张衡、科学与宗教》、《论基督之大与小:1900-1950年间华人知识分子眼中的基督宗教》、《圣经的语言和思想》、《古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基督宗教知识辞典》;合译有:《基督教导论》、《基督宗教伦理学》等。2009年主译《基督教在华传教史》。
    2004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教授拉丁文、古希腊语和古代文学等。

本文标题:品读教会史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