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上海,斯密达


2013-07-08 11:08:08 作者:明艳 来源:《信德报》2013年6月27日,23期(总第540期)

    1月4日,韩国首尔干燥而寒冷,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上午11点,手机铃声突然划破办公室的安静急切地响起来,崔京淑放下手头的工作接过电话,很快,她的神情凝重起来,悲伤也挂在了脸上。
    同一天,中国上海的大街上,禹济信察觉衣袋里的手机有动静时,铃声已经响了很久。在周围嘈杂声中按下通话键接听电话后,禹济信觉得脑中忽然一片空白,耳边只剩下空气流动的声音。
    崔京淑和禹济信先后接到神父的电话:一位21岁的韩国留学生教友不幸出了事故,病情危重。
    崔女士有些焦急,身在首尔,无法给这个留学生及家庭给予具体的帮助,于是她尽其所能联系更多的人为她和她的父母祈祷。
    禹济信马上停下自己所有的工作及计划,平静心绪之后,着手联系其他在沪的韩国教友,赶赴医院,看能不能提供一些帮助。
    然而中午时分,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儿还是在异国他乡永远地离开了她的父母和朋友。
    之后,更多在沪工作的韩国教友获悉了这一消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大家在忧伤、惋惜的同时,纷纷询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可以帮助这个家庭。
    崔京淑和禹济信都是韩国天主教在沪团体追思会的成员。追思会是一个平信徒团体协议会下设的团体之一。主要是在沪韩国教友发生不幸事故或因病去世的时候,给予及时、完善的帮助,包括代办丧礼手续、布置灵堂、守灵、安排殡葬弥撒及研讨丧葬礼等等。
    追思会现有二十多名成员,听到这个女孩儿去世的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兵分四路为这个家庭忙碌起来。一路赶往医院了解情况,一路布置灵堂、安排弥撒,一路帮忙联系韩国驻沪行政部门,一路在灵堂轮流祈祷。在医院,女孩儿的父母因为悲伤,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
    安慰这对父母的同时,追思会成员悉心安排了后事各项事宜,使女孩儿的父母省去了很多繁琐而耗费精力的操办程序。“之后,我们还要在精神层面安抚他们,希望这对父母能好过一些。”追思会会长禹济信说。
    崔京淑表示,这样令人悲伤的意外事故在教外人看来是极为不公的,但信仰就是通过这样的事情才展露出来。一方面教友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如何活出爱,另一方面应以信德的眼界去看待所遇到的不幸,“在移民潮正不断涌动的背景下,作为来自同一文化同一信仰同一语言的人群组成的团体,正是发挥其作用的时候。”
    中国与韩国或是其他地方相比,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可能会有千差万别,但国人移民海外、乡村人群“井喷”状涌入城市的趋势却是共通的。物质、精神层面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环境及价值观的改变,使移民人群走向极端,或者发奋图强、信仰生活倍加热心,或者得过且过,自暴自弃,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信仰热诚。


身土不二的“新鲜族”
    一如追思会,在沪的韩国教友组成的涵盖生活及信仰方方面面的各平信徒团体为在身处异乡的教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神父亲切地称他们为“新鲜族”,即新的朝鲜族 。
    如果你在韩国某个城市的街头漫步,不经意间抬头也许会看到一个广告牌,上面写着:“身土不二”。外国人很可能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但如果你问一个韩国人,他就会给你解释,这是韩国政府告诫韩国百姓:每个人与祖国是连在一起的,永远不能分离。
    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深深植根于教会团体中,在“新鲜族”中同样葳蕤繁盛。
    从韩国来到上海生活多年的李罗莎教友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在上海的各国教友在一起参与弥撒,除了元旦、中秋和圣诞节有韩文弥撒之外,全部都是英文弥撒,“有些韩国教友听不太懂,所以参加一次韩文弥撒总是让大家翘首以待。”
    现在,在沪的韩国教友们每主日都可以在教堂参与韩文弥撒,各项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沪所有韩国教友按住址划分区域,一个区域再分成2-4个班,组成区域协议会。每周一次班聚会,所有活动都由区域内的平信徒自主策划和参与。
    区域内成员、班长、区域长逐级负责,及时把握区域内家庭现况,走访照顾搬进搬出的家庭,关照冷淡教友及慕道者。


韩国妈妈们从家中带来各种食品为活动小组的孩子们准备午餐

    1月12日,李罗莎带着准备好的糕点,与相约而来的另外几位女士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各种精致的饼干、糕点、三明治、水果沙拉以及韩国泡菜、炒年糕,在修女的招呼下,从几岁到十几岁的男孩子们鱼贯而入,三五一群侃侃而谈,等待神父祝福后开饭。


神父降福辅祭团的男孩们

    这些男孩子都是平信徒团体协议会辅祭团的成员。韩国天主教在沪团体负责人林凡钟神父介绍,2010年在上海的韩国男性教友共有528人,其中7-19岁的男孩就有211人,“韩国社会中神父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教友家庭的父母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们参加辅祭团,教会也会定期培训这些孩子学习礼仪、要理等内容,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从小培育其圣召。”他介绍说,自己所隶属的大邱总教区95%的神职人员都曾是辅祭团的成员。
    为支持圣召,韩国教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而像李罗莎女士一样的韩国女性教友,更是通过她们特有的细心和爱心在生活中给予这些“未来神职”以悉心的呵护。“每年圣召节前后,我们会到佘山修院与中国修士们一起度过,大家当场献艺,一顿丰盛的韩式大餐是修士们最喜欢的‘保留节目’。”
    欢乐轻松的午餐气氛中,辅祭团的男孩儿们边分享自己在学校的生活,边交流辅祭团近期的活动。林神父走到一个有些腼腆的七八岁男孩身边,笑着介绍说,“他很小的时候就想当神父”,林神父亲切地拍了拍男孩儿稚嫩单薄的肩膀,“不过,小小的年纪却很理性,不久前跟我这样说——这是很严肃、具有很重责任的事儿,长大后会再慎重选择。”
    由于健全成熟的培育体系,韩国教友信仰热诚而坚固。
    李罗莎看着神父和男孩儿们笑了,等辅祭团活动结束后,她和其他女士们一起还要负责清洗碗盘及打扫活动室的卫生。她说,看到这些快乐的男孩儿们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也是这么长大的。李罗莎的儿子现在韩国服兵役,每次跟妈妈通电话或网络聊天都会谈及自己的信仰生活,好让妈妈放心。而她对儿子的表现也很欣慰,“我的儿子很努力,部队里每周举行的弥撒他都会参加。如果他们想要去教堂也很容易,只要向长上申请即可。”
    时光如梭,在中国生活已经近十年了,李罗莎对自己的信仰历程很是感慨,“以前参加弥撒和教会的活动都非常少,信仰在生活中并不扮演重要角色”。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让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丈夫、孩子及亲友身上,但加入到教友平信徒团体当中之后,她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教会的活动及信仰生活首当其冲,尽管大多数时候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却没有任何回报,照顾家庭的时间少了,甚至连过去得到的来自家人的欢笑都少得可怜,但是精神上却很满足。
    过去一个月只有一次定额奉献(献仪),团体现在不但随时会为贫困人群或教会活动捐献资金,而且支出比过去大得多。
    李罗莎认为这些事情都已然是顺理成章的,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她并不觉得自己的负担比过去大,“我觉得付出时间更为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并不是拿钱就能解决的。”
    说起家庭,李罗莎幸福中透着些许愧疚。一个星期天,正在上高三的女儿好不容易从繁重的课业中得到一会儿空闲,要跟同学出去玩,她却执意让女儿去参与弥撒,因此,女儿很不高兴,但还是去了。
    “虽然自己做了‘坏人’,但将来女儿会明白的。”她一直坚信,顺利的时候没人会觉得信仰有什么好处,但若是碰到了难题或生命处于低谷的时候,就会感到信仰的力量及所带来的希望。
    “我常常跟孩子们说——‘这个时间不属于我们自己,因为这是留给天主的’。”
    她是这么告诉孩子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李罗莎坦言,丈夫和儿子有时也对她把精力都投入教会团体不满意,看到别人的家庭被母亲、被妻子照顾得很好,他们也会失落也有怨言,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悄悄对我说‘请为我们祈祷’,他们相信天主,相信祈祷的力量。”这一点让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教会,优雅美丽的存在
    小鲁在韩国留学,除了初到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其他都还不错。她说,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温馨唯美的韩剧,知道那里的人特别注重外表的美丽整洁,来过之后才知道,在韩国,人们的公德意识、精神层面的优雅更是这个国家最美丽的存在。
    在首尔,人们极少能看到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主动为老人让座,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商店服务人员总是面带笑容。
    每个主日,小鲁与同学们参加完弥撒后,都能收到神父、修女赠送的小礼物,糖果、饼干、圣诞卡,一切都让她觉得特别温馨。出教堂门的时候,神父总是穿着黑色的神职长袍站在门旁微笑着说一句“再见”;还会经常看到带着手套、披着环保外衣的大人、学生们进行各种公益活动。
    “我想,韩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人们总是优雅而美丽地生活着。”
    韩国教友将优雅与美丽的生活方式也带到了上海。每周六在教堂中总能看到献花会的女教友们聚精会神地在祭台前忙碌,为主日弥撒的祭台布置作准备。


主受洗节当天的祭台花艺

    献花会是平信徒团体中为数不多的需要参加培训的团体之一。团体中的女性教友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技巧,因为插花工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讲究。
    她们会在每周固定的时间,事先仔细阅读主日所用的读经和福音,经过虔诚的祈祷和深层的默想之后,选择合适的主题,决定构造和素材、颜色,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祈祷和默想的结果,然后耐心细致地寻找花材,通过巧手修筑,把插花艺术的精髓“奉献”(有如大自然将花和树最美丽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需要宁静的心)、“精力”(收集花材处理枝、茎、叶均需要充沛的精神)、“专注”(要抛开繁琐才能真正创造完美的作品)发挥到极致。
    殉道者瞻礼中的插花作品是深受韩国神长教友喜爱的一款经典之作,作品简单却寓意深刻。一丛红粉相间的百合配以宽阔绿叶代表了殉道者的灵魂绽放;结出数个毛栗子的枝条竖立  在中间代表经过许多痛苦所结出的果实;花、枝两旁摆放一大一小两个粗糙草绳结成的圈,寓意通向永生的道路遥远而艰辛。通过美妙的视觉冲击,精确地表达了殉道者为信仰而无畏艰难的精神。
    “美丽的花束帮助人们喧嚣躁动的心尽快平静下来,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在弥撒中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使人更好地领会天主圣言,提升参与弥撒的质量。”相对于常年没有变化的假花摆设及仓促的准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把美丽与优雅融入礼仪更受到城市教友的喜爱。


弥撒后教友一定要打扫教堂卫生

    每主日弥撒结束,由很多公司经理及高管组成的服务小组的男教友会谦恭地向参与弥撒的教友鞠躬致谢,打扫教堂卫生,指挥堂院中众多的车辆有序地离开……无不彰显着教会优雅美丽的一面。
    韩国教友一致认同“在生活中活出信仰”,因着基督徒作出的榜样及教会“美丽”的存在,每年六七十位韩国慕道者加入教会的趋势仍在逐年上升。
    韩国教友表示,韩国是个注重“美丽”的国度,外在的美重要,内在的美同样必不可少。他们从小就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且乐此不疲,因为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优雅与美丽。
    2011年8月8日,在神父的带领下,韩国天主教在沪团体的学生义工活动团一行26人,包括19名学生和6位家长,从上海出发到四川省西昌市冕宁县惠安麻风康复村,维修村里的小学。为了筹备来回四川的交通费和维修小学所需要的一些工具,孩子们放下“自尊”在教堂拿着箱子募款;马上就是期中考试了,但为了完成募款的任务,还是在复活蛋上画彩绘,一直到很晚才回家。本堂运动会时,甚至开了一日茶馆卖饮料,筹集路费。


韩国教友正动手为四川麻风村小学粉刷墙壁

    辗转20多个小时的颠簸之后,孩子们到达了麻风康复村后立即开始维修学校。砂纸打磨墙壁时很多孩子的手被磨出了泡,给教室门和窗框涂油漆的时候,由于有浓烈的气味,孩子们很多出现了头昏脑胀的症状,但没有一个人发牢骚,反而互相鼓励,希望能为康复村的学生们送上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
    高中生郑在玄参加了这次活动,她说,从韩国最北端到最南端乘坐火车也不过六七个小时,这次去冕宁却用了一天一夜,是从没有过的辛苦体验,“这次活动会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里,我喜欢爸爸妈妈给予的‘美好’旅程……内心的充实和心灵上受到的触动使我的生命得到改变。”

新模式应对移民时代
    随着移民时代的到来,韩国教会非常重视海外韩籍教友们的牧灵服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及时拿出了应对措施,派遣神职人员来到中国,为在沪的韩国教友提供指导和服务。
    根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的统计显示,在中国,除吉林省长春和延吉两地有中国司铎为韩籍教友主持韩语弥撒外,在其他12个城市的韩语弥撒均为韩籍司铎主持。
    韩国某总教区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佛教徒占总人数的33.5%,基督新教教徒占总人数的10.9%,天主教徒只占8.9%,人数最少,但从1995年到2005年间,佛教、基督新教增减率分别为5.2%和-7%,天主教徒却骤增56%。
    首尔大学宗教学系教授金钟瑞曾总结韩国天主教会福传成功的秘诀,包括:教会合一并且在主教团领导下运作有序,给当地人民带来良好印象;神职人员和信徒生活行为表里如一、教区各级财政管理机制绝对透明,让人得出了教会机构管理有方的积极结论;对其他宗教团体保持开阔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令非天主教徒感动;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从事关怀穷人的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了福传事业的发展,并且教会的服务是面向所有人的,不分任何种族、信仰等。
    在这些秘笈中,金教授特别强调的是神职人员和信徒的生活行为表里如一,其行为德表作出良好的见证,推动了福传的发展。
    林凡钟神父表示认可这一说法。他介绍,所有在沪韩国教友团体的活动都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无论从财政预算、人员配备还是活动策划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由教友团体自己负责,他们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但需要作出项目计划书并提出申请,由神父监督和批准,方可执行。
    “我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方面将教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教友们,另一方面倾听他们的建议,将这些建议反馈给教会管理层。”林神父重点强调,现今时代应该是教友成为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巨大的力量。更具体的来说,林神父要求所有在沪韩国教友每人应至少加入一个平信徒团体,并且参加“一人一服务”计划,即每天至少为家人、朋友或周围的人做一件善事。
    平信徒团体中的医疗会便是很好的一例。医疗会由六名教友医生组成,他们均在上海的医院工作。“由于初到上海的韩国教友语言不通,遇到生病的紧急情况更是手足无措,表达不清甚至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误诊等更加严重的后果。”在韩国教友看来,中国教会中同样不缺教友医生,在医疗这个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金文哲留学德国学医,毕业后来到上海一家医院工作,很快加入了医疗会,将联系方式在团体宣传页上公布,随时提供相关咨询和帮助。一次,金文哲突然接到一位教友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教友急切而慌张地说自己的妻子突然晕厥,已经送到了最近的医院,医生说情况很不乐观,下了病危通知。金文哲安抚了这位教友的情绪之后,便以最快的速度来到医院,与医院的医生进行了沟通,并根据病情建议给病人转院,联系另外的专科医院提前作好准备,再多方联系自己朋友中对病人病情有经验的医生,自己付钱帮助病人购买药品、打听更加有效的医疗方案……
    一番折腾下来,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已经过去了整整12个小时。所幸,已经被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经过医治明显好转,脱离了危险。金文哲与原本不相识的教友夫妇还成为了朋友。
    “医生总是一个很忙的职业,有时候我先生忙到无法接听我的电话,但若是有教友向他寻求帮助,他却总能挤出时间,甚至请假也要去。”金文哲的妻子对丈夫的奉献精神很是肯定和支持,只要有时间,她也会跟丈夫一起忙活医疗会的事情。两人达成一致,想要做好团体的事情,奉献精神是首要的。
    金文哲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中国教友也想组织相应的提供医疗帮助的团体,首先应该舍得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应该按教友所住区域,就近提供帮助。
    “从我的经验来看,只要教友给你打电话,一定是情况紧急,因此就近帮助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及时的帮助病人,还可以省下很多因交通所产生的积少成多的费用。”他说,这为一位全心奉献和服务教会的教友来说减少了很多的负担,可以保证参与的持续性。
    林神父介绍,追思会、献花会、医疗会都只是平信徒团体协议会的冰山一角,其他还有圣召后援会、摄影班、圣母会、圣神祈祷会、唱诗班、爬山会、韩国外邦传教后援会、祭台会、夫妇恳谈会等众多平信徒团体。凡是从韩国来上海的教友都有健全而详细的档案记录,通过与韩国教会联网,记录其从慕道领洗开始至移民走向,在所住地参与的所有教会礼仪及活动。除去工作、联系方式等常规记录,细至每年办告解的次数,家庭成员性别、年龄,引领介绍慕道者人数等每个细节,人一旦离开中国或当地,所有档案资料一并转至下一个居住地教会团体处,保证教会随时随地了解教友的信仰状况,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这种模式在世界各国的移民韩国教友团体中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保证教友们的灵性生活的同时,也提供了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帮助。


韩国教友报名选择加入某个活动小组

    林神父指出,在乡村教友大规模集中移民至城市的过程中,建立平信徒团体势在必行,机遇与挑战并行,“其实没有教友会真心抗拒参加教会团体和服务,关键看如何建立相关的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在中国已经生活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林神父,汉语说得极为流利,也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他说自己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离开中国,但会开始以新的方式继续与中国的“缘分”,在韩国帮助中国留学生将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像小鲁一样的中国留学生,会在弥撒后听到一句亲切的带着家乡味道的问候。
    夜幕中的上海繁华喧闹,霓虹灯下车水马龙,同一片星空下中国的移民教友将来必不会孤独,他们也必迎来属于自己的美丽而优雅的教会团体。

本文标题:上海,斯密达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