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城市外来教友需要教会大家庭的关爱


2013-09-18 14:53:38 作者:景星 来源:《信德报》2013年8月22日,30期(总第547期)

    因为工作缘故,一家人来广东惠州这座陌生的城市已不知不觉一段时间了,却仍然无法完全去适应,也许是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中间会注入太多的情感,所以有许多不舍。
    回顾从学校出来,离乡背井到深圳打工,近6年时间因为工作和生计的缘故,搬家5次,但都没有离开深圳,所以对深圳教会和那里的挚友们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或许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我的生活:漂。其实我是个很害怕漂的人,但因为生活,还是经常要被折腾,这里头的滋味我想只有漂的人才会明了,可喜的是信仰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决定来这个城市时,我矛盾了许久,为了生计,也只能暂时先过来工作,待机遇来临,再返深圳——深圳也并非自己的家,只是生活久了,有个属于自己的圈子,若回老家,就业和生存依然是个问题。
    凭着儿时从家庭传承下来的信仰,使我一直怀有一个信念:教会就是我的家,所以,不管是当初到深圳,还是今日过来这里,我都想先找到这个家。刚过来第一周,我便到市区找圣堂过主日,据说圣堂是文物,充满期待,坐了一小时的公交车,根据电子地图兜来兜去,错了几回路,问了几次人,才在一个偏僻的角落,让我找到了。回忆起5年前在深圳找教堂的经历,也是一番折腾,那时对深圳不熟悉,地图上也没有标示教堂位置,迷迷糊糊,在距离教堂1公里不到的地方竟然打的才找到。
    要找到上主的圣殿着实不容易啊,也许是我们的宣传和堂区标识不够到位,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没有很好地融到这个社会大圈子里。所以,从一开始到堂区服务,我们便联同神父组织青年团体和创建了多个教会QQ群,以方便联络和宣传,并常举办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在外的游子和青年能找到这个家和有归属感。
    从刚到深圳仅有不到几位朋友,到现在人际圈甚广,也找到了另一半,很不容易,真的体会到“天主的爱使我们相聚在一起”。就像深圳从改革开放初仅有本地教友几百人,发展至今已四万多人,也是因为教会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弟兄姐妹。
    我一直希望所有的堂区都能把教友召集、组织起来,特别是在外打工的游子,可在这里我们到教堂,极少有人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弥撒开始大家聚集一堂,弥撒后不到一刻钟一散而空,青年甚少,堂区活动也几乎没有,看着堂区的老龄化,令人很是担忧。究竟是真的没有福传市场和仰慕真道者,还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回想起18世纪外国传教士在这里开疆拓土,我们真应该惭愧。
    闲时去一位在这里落户的老乡家喝茶,他们也在抱怨说,不单去圣堂远,且每次去了,完了就回。“因为所在堂区活动少,我的两个儿子都不太想去,有时我们会回深圳参加教会活动。”也许是深圳老乡多,所以一到教堂,大家都会嘘寒问暖,让人有家的感觉,我暗自想:“人真的是感情动物,很多事情需要用感情来维系,教会大家庭也不例外。”大城市的冷漠,人所皆知,教会更有这个使命,开放自己,海纳百川。
    其实,不论是本地人,抑或是外地人,也不管到哪,在教会内,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主的儿女,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家中的长辈们应努力去拓展本地教会,更要多花心思去关注这些离乡背井的教友,不单单是圣事上的满足,在生活中亦可给予帮助,让他们更容易适应和融入当地的生活,或建立信徒团体,以方便他们在生意上和工作中的互助。“凡信了的人,常齐集一处,一切所有皆归公用。他们把产业和财物变卖,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每天都成群结队地前往圣殿,也挨户擘饼,怀着欢乐和诚实的心一起进食。”(宗2:44-46)

本文标题:城市外来教友需要教会大家庭的关爱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