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什么是基督徒的救赎?(一)


2015-05-26 15:12:30 作者:凌阳 来源:《信德报》2015年5月21日,19期(总第629期)

    在我们的文化中,特别善于控诉或替他人反省,而缺少自我忏悔意识,缺少基本的反省能力。总是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全世界都错了,就自己是对的。没有信仰就没有忏悔意识,自然也就不需要救赎了。因此,救赎一词只见于国内外许多的文学作品,如在巴金的《随想录》中,作者通过反封、求真、控诉、反思、呼吁五个方面,阐释忏悔意识的内涵,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还没有收录“救赎”这个词。在《英文的词典》救赎的词义有:赎回、偿还、履行、挽救、赎罪的意思,延伸含义是指人的性格、秉性变坏之后,又被外界因素改正。
    救赎是《圣经》中最重要的主题。基督信仰认为,人类始祖亚当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致使整个人类都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犯罪导致人间充满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天主大发慈悲,派遣其独生子主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主耶稣基督为了救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宝血洗净世人的罪。人们为了赎罪得救,就要信仰皈依主耶稣基督。唯此人才能重新与天主和好,摆脱罪恶的束缚,在一生中获享内在的平安及生命的最后幸福。
主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救赎者
    主耶稣之名,希伯来文,意指“天主救赎”,是天使加俾额尔向圣母玛利亚报喜时所宣布的,表示主耶稣所负的救世使命。与所有的宗教创始人不同的是主耶稣被称为“救主”,其他的宗教创造人则被称为“教主”。每个宗教都有一个很崇高的目标——教导人行善!然而无论哪一个宗教,都无法解决罪。《创世纪》告诉我们,受原罪的传染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一个义人。所以要找救主,理当不是从人中间去找。地上虽然有些人自称是救世主,但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罪恶和死亡的辖制。天主知道人是没有办法的,并且在宇宙万物中,没有什么被造之物可以承担拯救罪人的工作,所以天主就在创世之先,预先安排好主耶稣基督降世来拯救一切的人,替一切的人赎罪。依撒意亚先知在旧约里说过:“他必要亲自来拯救你们!”(依35:4)主耶稣的名字指示了他救世的任务。经上说:“你要给他起名叫主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玛1:21)天使向白冷城外的牧童报告主耶稣诞生的消息说:“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路2:11)主耶稣自己说他的使命是“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路19:10)圣保禄总括主耶稣一生的工作“基督主耶稣到世上来,是为拯救罪人。”(弟前1:15)
    主耶稣基督在世生活了三十三年,将天主性表现给世人看。他能够使无变为有,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人,还有十二篮零碎剩下来。他说句话就平静大风浪,这证明他是创造和管理大自然的天主。他又医病、驱魔、帮助痛苦的人,寻找失丧的罪人,这显明他是慈爱和有能力的天主。他又能叫死人复活,证明他是生命的主宰。主耶稣基督在世上行了无数的神迹,又传道叫人悔改相信天主。在主耶稣短短的人生中,经历了所有的人生故事,从受到尊荣到被门徒背叛,到被鞭打,被吐口水,被侮辱至到最后留下最后一滴宝血,惨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就是全凭天主丰厚的恩宠,在他的爱子内,借他爱子的血,获得了救赎,罪过的赦免。”(弗1:7)
    在古罗马人中,救赎是指付出与赎金相当的钱,那个犯人才算是被赎回的。从这样的理解中,我们了解基督是救赎者;他付出了代价。过去未曾有一种代价,是要赎出犯人的。“你们是重价(pretio empti)买来的”;而这代价是他自己的血(林前6:20)。“因此主耶稣为以自己的血圣化人民,就在城门外受了苦难。”(希13:12)这血,因它是那位完全的天主,同样又是完全的人,基督的血,这血足以成为千万人的赎价。同时,因着复活,主耶稣就宣告他已制胜了死亡,叫信赖他的人不再惧怕死亡。因此,基督徒在面对死亡时,可以坦然相对。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没时,最让人感到安详的是乐手们所演奏的“永远与主接近”。那种在死亡面前的安宁,足以宣告说:“我们的主耶稣已经制胜死亡的权势!”
    今天,人们看到十字架,不单不再如当年罗马人看到十字架那般的恐惧战兢,反而是欢喜。因为十字架已从原来杀人的刑具变成了救人的记号。从医院的十字架到红十字会的十字架,到许多国家国旗上的十字架,处处洋溢着救恩的气息。这一切,正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所带来的改变。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教堂上空的十字架,她虽没有医院十字架那样靠近生活,也没有红十字会那样声势荡荡,更没有国旗上的十字架那样轰轰烈烈,但她却是那一切的开始,她每一天、每一时都默默叙述着十字架的真谛——主耶稣是为全人类的罪而死,他是全人类唯一的救赎者!(待续)

本文标题:什么是基督徒的救赎?(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