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也来谈福传


2006-01-30 12:52:29 作者:济南 若瑟 来源:信德报(第254期)

    编者按:根据最近读者意见调查表的反馈建议,读者希望多刊登一些“福传”的经验和方法。现发表此文,供大家分享并从中获益。

一、什么是传教?

   “传教”一词源于拉丁文“派遣”(Mittere)。主耶稣说:“我来是为承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若4:34;6:38;玛6:10)耶稣基督以传扬天国讯息的实际言行来完成天父的派遣,这个行动在拉丁文中被称为Missio ,中文翻译为“传教”。从这个角度看,耶稣基督整个生命的行动就是“传教”。
    主耶稣又派遣门徒们继承他的使命(玛28:19-20),这也是主拣选门徒的直接目的(谷3:13-14),门徒们再将这使命扩展给整个教会。因此,整个教会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延续主耶稣和门徒们的使命的团体,这个团体的行动就是传教。

      二、中外悠久的传教历史

    天主教会在建立之初便以传福音为其所有活动的中心,且围绕这中心建树和扩展了基督的教会。在此背景下建立的教会发展极为迅速,信友生活极为活跃。在第一个千年中,大规模的传教活动勾画出天主教会活生生的慈爱的面目。藉着这慈爱的面目,教会给失望和痛苦中的人带去了人生的方向和动力,使得大批教外人皈依基督。在随后的一千年中,虽然传教的意识逐渐衰弱,但依旧是教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上世纪后期的梵二会议(1962-1965)再次给逐渐衰弱的传教行动注入了丰富的生命力,普世基督信徒的传教意识再次被唤醒。一时间,在基督徒世界再次兴起了一股强烈的传教热。

    讲到中国的传教历史,不得不让人感到心酸。其实中国的传教事业由来已久,但是从唐朝的景教到元朝的蒙高维诺,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没有真正站稳脚跟。直到明朝的利玛窦,天主教会才开始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时隔不久,又出现了礼仪之争,给刚刚展开的中国福传运动重重的一棒。中国教会福传的再复兴应该说是1840年之后的事情了。虽然教会极力兴办了各项慈善事业,如学校、医院、孤儿院等,以提高自身声誉,辅助福传事业,但这些福传行动却被冠以帝国主义的骂名,使得中国人敬而远之。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使得福传步伐极为缓慢,到解放前中国教友的总人数也只有区区四百万。
    福传行动的真正兴起应该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教会几乎瘫痪。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各教区都忙于落实房地产和内部建设,无暇顾及福传行动。最近十年来,全国各地教会都不约而同地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大规模的福传运动,传教意识再次被激发起来,取得了卓绝的成效。

三、如何传教?

    随着传教活动的逐渐展开,围绕如何传福音、如何快传、并传好福音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在寻找为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愿从几个方面简述一下自己对福传的见解:
    根据福音的启示,耶稣基督的整个生命都是福传的行动,因为他以自己的言行完成了圣父的“派遣”。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每个行动和每句话都在通传天父慈爱和宽恕,并邀请人回应,特别藉着死而复活的逾越事件带给人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将天主对人所怀的慈爱表露无遗。因此,我们的福传必须以主耶稣的福传行动为基础。
    1、在人们心中播种基督的形象。主耶稣就是天主父爱的化身,播种基督形象就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基督的爱、天父的爱。主耶稣要求基督徒相亲相爱,这是基督徒的特色,也是传福音的基础(若13:34)。爱德是天主给予教会的特恩,是教会向世界展示基督形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会一直热心奉行爱德工作,天主教会在世界各地的爱德工作也是有目共睹。例如某堂区传道员分享传教经验时说:“开始我们并没有去讲给人道理,而是看到病人照顾病人,看到弱者照顾弱者,穷人有缺乏给予补足,心灵创伤者给予安慰和鼓励。实际行动让教外人感受到了教会内真实和爱的气氛,看到了基督伟岸的形象。”另有一个堂区,每年春节前和四旬期内都会发动教友献爱心,堂区将这些爱心奉献带给急需者,大家看到的爱的形象便是基督的形象。这种福传方法极易形成良性循环,新教友都知道做奉献,做奉献促进再福传。
    2、教会需要开放自己,给教外人认识信仰的机会。多年来,教会给教外人以“封闭保守模式化”的形象。一方面,因为教会的形象被社会歪曲了;另一方面,教会高大的建筑和“神秘”的礼仪以及紧闭的大门没有给人了解的机会。主耶稣说:“你们白白得来得,也要白白分施。”(玛10:8)我们人人有义务将基督爱的奥秘展示给世人。特别我们不可以将教堂商业化,否则将会给基督的福音蒙上被“俗化”的阴影。因此,打开教堂大门,配备专业接待人员是进行讲解是教外人了解教会、认识信仰的第一步。以济南洪楼为例,自从今年三月份开放至今,来到教堂了解信仰、认识信仰者不计其数。其中很多人又继续参加慕道班学习,接受了洗礼。
    3、让圣神说话。主耶稣许诺给门徒们:“当那一位真理之神来时,他要把你们引入一切真理,因为他不凭自己讲论,只把他所听到的讲出来,并把未来的事传告给你们。”(若16:13)五旬节事件使耶稣的话成为了现实,淳朴的“渔夫们”靠圣神的勇力和口才取得了福传事业的巨大成效,不能不让我们惊叹圣神的妙工。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我们传的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不是自己的话。时常谦逊地委身于基督的话、接受它的祝圣,并靠圣神的感动去宣讲。这样的宣讲虽没有华丽的言辞却能打动人心,改变人心。曾有这样一位教友,大字不识几个,但却对福传事业极为热情。每天祈祷中必然求圣神与他同在,使他成为圣神的工具。逢人便讲:“信耶稣吧!耶稣是我们的救主!”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话。一开始接触他的人,都觉得这个人很奇怪,更不明白他讲的话。久而久之,人们发觉在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好像是一种光芒,让人感到特别温暖。他用简单朴实却充满灵气的宣讲,使相当多的人接受了信仰。由此可见,听耶稣的话、让圣神发言是福传成功与否的关键。
    4、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根据1-3世纪的礼仪文件,我们发现教会非常重视对慕道者的培育。圣希伯律(St. Hypolitus)说:“一般情形慕道者接受培育三年,但决定他们改变的不是时间上的长短,而是生活行为的表现”。而且对慕道者的生活和职业也有严格的要求。教会的这种做法旨在育人,让慕道者真正改变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从而真正达到“穿上主耶稣基督”(罗13:14)的效果。
    梵二会议的礼仪改革,再次将慕道者的培育作为授洗的关键步骤,显然是回归到了教会的传统。教会将洗礼的步骤分为:问道期(询问信仰)、慕道期(认识信仰)、净化光照期(准备洗礼)和释奥期(加深信仰)。透过这四步骤,慕道者一般都会对信仰有深入的认识,并且会真实地爱上信仰,生活也会随之改变。此时领受洗礼为他们只是水到渠成的仪式而已。他们自己深受其益,自然又会主动地向别人分享信仰,这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果实越结越多。
    慕道者的培育因人、因地而异。城市居民时间比较固定,便可以为他们开办正规的慕道班,农村居民时间不固定,可以抓住农闲时间进行培育;城市居民相对文化素质较高,可多以理论进行讲解,农村居民相对文化素质较低,可以浅显易懂的言语和活生生的见证去讲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藉着举办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和活跃的信仰行为吸引教外人认识信仰。

四、不当的福传方法

    1、追求奇迹、追求治病以及贪求小利的功利主义思想。教会内的确有奇迹,但奇迹因信德而来,是信德的附带效果。如果仅仅宣传奇迹而忘记背后的信德,那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病好就相信,疾病不好就不信,这种信仰是一种试探天主的做法,基础是不会牢固的。另外,也有些人信教是因为教会可以提供好的教育、让人吃饱饭、给予经济帮助、甚至为了仰仗教会的特殊权力等。这种信仰动机不纯,很难将人与天主的关系上升到超性层面。这种现象在50年代之前非常普遍,给教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2、不进行培育的福传。人与人之间先有认识才会有相爱,人与信仰也有同样的道理。仅仅看到信仰的外在表现还不够,认识和把握信仰的内涵更为重要,未经培育的教友的信仰生活早晚要枯竭。
    教会固然重视受洗的人数,但却不把增加人数当作最终目的。传福音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改变自己,并充满信心、希望和仁爱去生活,这便是天国的来临。

五、总结

    主耶稣以生命通传了天主的爱,使人们听到了天国的好消息,他一生藉“传教”(Missio)行动完成天父的“派遣”(Mittere)。当他在世的使命结束时,他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天父,转变成为完美的Missa(Mittere的完成时),即“祭献”。我们既为基督徒,分享的是基督的生命,走的是基督的路(若14:6)。主耶稣的生命是传教、是祭献,我们的生命也该是传教和祭献。当尘世的生命结束时,我们将因我们的传教的生命,完全归于天主父,那也将是我们完美的祭献。

本文标题:也来谈福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