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爱与人本论和神本论———回应教宗本笃十六世《天主是爱》通谕


2006-03-28 09:17:03 作者:赵国龙 来源:信德报(第260期)

    现代企业与各种事业团体,凡是做得比较优秀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倡导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即所谓的人本论。推崇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启发人、激励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具有浓厚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爱你的员工,一个“爱”字构成了人本论的核心。有智慧的经营者表面上虽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于懂得经营人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却往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这正印证了老子《道德经》第七章中说的:圣人不以其私为私,故能成其私。《圣经》上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人们也常说:将心比心。世人尝到了爱之果实的甜头,却不知其根何在;找对了路,却不知路通往哪里?
    长期以来,在教外人的眼里,教会只是一个神本的宗教。教会往往会被描绘成反对科学进步、禁锢人性自由的形象,教友生活就是只知道礼拜天上教堂做礼拜,去尽敬神的义务而已;又因教会有许多规矩,而被人认为与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等同,以为宗教就是为了敬神而限制人的种种欲望。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教会和教友生活有时确实有偏差,另一方面就是被他人将这些偏差利用舆论和媒体别有用心地加以扩大化宣传了。
    其实,神本与人本并不矛盾。神本论是人本论的归宿,人本论是神本论的具体体现。教会既是神本的,也是人本的,是神本与人本的完满实现。教会的这种特质根源于她的净配基督,因为基督既是神,也是人,是神性和人性二性一体的第二位天主子。按照德日进神父的思想,基督是整个世界和宇宙进化的唯一动力,是他吸引世界归向他。人类必将从人本之水的甘甜中回归,挖掘神本这个泉源,并从神本泉源里获得爱的灌溉,因为天主是爱。当一个人从天主那里饱饮了爱的泉水后,他就能够通传基督的爱,不但爱近人,也有勇气爱仇人,在被爱的对象里发掘基督的容貌。因为天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在他眼里都是个别的艺术精品。他们的灵魂都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人也只有在天主的肖像里才能找到做人的尊严和被人尊重的理由。印度的德肋撒修女为什么能够爱那些贫苦的人、被遗弃而无家可归的人,她不嫌弃他们污秽与丑陋的外表,其根源也就在这里。教会带领信友每天从圣事、圣言和祈祷中汲取营养,从圣神那里获得爱的推动力,然后回到现实中去践行爱的生活,实现人走向神,从神回到人的往复循环。不是我们先爱了天主,而是天主先屈尊就卑取了人性,以十字架的惨死爱了我们,天底下、宇宙间,没有比这再大的爱了。人勇敢地回应天主的爱,并渴望与他结合,人性生命分享神性生命是实现人本和神本和谐与圆满的最佳表达。我们在追思亡者弥撒中听到的最多的福音,就是那段记述了公审判标准的玛窦福音:“……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 25:40)耶稣将自己比作弱势群体中的人,即那些忍受饥渴的人、离家在外的人、衣不蔽体的人、病人以及坐监的人。爱这些人就是爱耶稣,这说明耶稣审判万民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耶稣只用爱来审判一切,爱的越多,收获也越多。
    教会在人本方面也需要向别人学习,因为教会是由罪人组成的教会,只是具备了神本与人本合而为一的特质而已。“在最初几个世纪中,有组织地实行爱德是教会的本质。”(《通谕》24节)教会在今天的福传真谛也就在这里,就是教会要以爱德的团体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归化力,就是要体现教会内部的互爱互助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让爱去说话,让爱去作见证。在当今社会人情冷漠的今天,特别需要彰显教会爱德的层面、团结的层面、助人的层面。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天主,爱是天主最好的见证。只有这样,教会才能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与社会和谐共存,做社会的酵母,引导万民的灵魂归向基督,实现天父的爱的计划。
    教友既是教会中的一分子,那么我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我们的教会。我们去教堂参与弥撒不能只是为了尽义务,求得自己的心安理得。就像教宗通谕中说的:“只愿意履行我的‘宗教职责’、只愿意做一个‘虔诚’的人,那么与天主的关系也会有污点。”(《通谕》18节)如果我们不能把灵性生活和现实生活合而为一,我们就不能做“光”、做“盐”,我们的福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不能只做一个仅会念经的教友,因为我们的身份是在俗教友,我们每个人都有应尽的社会职责和家庭义务,事事处处为爱天主去做一切,使日常生活具有超性价值和救灵意义。教友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每天从天主那里汲取爱的营养,然后再把这爱生活出来,奉献出去,让爱在照亮自己前进的路程的同时,也能为别人带来一片光明。

本文标题:爱与人本论和神本论———回应教宗本笃十六世《天主是爱》通谕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