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浙江温州教区龙港堂区骨干教友到访河北


2006-05-30 15:53:29 作者:信德社 来源:信德网

    本报讯  2006年5月30日上午,浙江温州教区龙港堂区本堂陈时雨神父和堂区管委会的骨干教友一行10人到访河北。借此机会,“信德”的编辑们就龙港堂区的建设、牧灵、福传、管理等各项工作采访了他们。

一、堂区福传受访者:陈时雨神父、梁亦福教友、蒋明勇教友  记者:凌云)
    龙港镇现有人口28万人,教友有25000多人,而仅龙港一个堂口就有10000教友。
    陈时雨神父说:“龙港堂区的福传工作应该说是做得不错的,福传在这里有很好的基础和传统。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的传教工作就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1970—1975年,虽然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这里的传教工作也没有停止,仍然在不声不响地进行着。”
    陈神父是去年11月才到龙港堂区任堂区总铎的,经过半年,对这里的情况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从福传方面来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陈时雨神父一行参观“信德”编辑部

    一、教友投入,设立福传“司事”(专职传道员),由专人从事福传工作。
    从温州教区的传教历史来看,没有专人从事福传工作是肯定不行的,除了设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福传“司事”外,还有一些临时的福传人员,只要农闲、只要有空,大家就去搞福传。
    二、在堂区80多人的管委会中,主抓福传工作的人员,可以说是堂区的精兵强将和信仰坚定的骨干教友。这25个福传人员把福传看成是自己家的事一样,全力投入。
    三、每月组织传道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根据具体的情况,教区自己编写一些切实可行的福传学习资料。在此基础之上,今年3月,堂区还组织培训了100多青年教友,把他们作为堂区的第二福传预备队。现在,我们把重点主要放在福传预备队上。
    四、每年堂区至少要办二至三期慕道班。由于龙港这里基督新教和佛教客观上确实比我们搞得好,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的慕道班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外人加入我们的教会。此时,梁亦福教友补充道:“我们的慕道班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教外人中口碑很好。”
    据悉,2006年前5个月,龙港堂区新领洗教友已达350人,福传成效喜人。
    在谈到牧灵中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陈时雨神父深有体会地说:“第一,感谢天主,是天主给了我智慧和力量,使我在牧灵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第二,我们这里的教友非常好,我也有软弱的时候,但一看到他们,我作为一个神职人员,有时候反而从他们身上能得到力量。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

二、龙港新堂受访者:高新佑堂长  记者:北川)
    高新佑堂长(即会长),今年50岁,已担任龙港堂口堂长8年之久。他向我们介绍了龙港天主堂的教史及新堂建设过程:龙港天主教开教于1921年。1928年在龙港河底高建成了5间房的祈祷所。1933年又增建了7间房。当时本地有教友三、四百人,1954年发展到1500人左右。1955年圣堂被关闭,作为农场宿舍使用。1980年,在王益骏副主教、王中法神父的领导下,收回原教产,重新装修后于当年圣诞节重新开堂。


陈时雨神父和高新佑堂长等在信德书屋参观

    高新佑堂长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那年的圣诞节过得很隆重,有1000多名教参礼。”
    1984年龙港镇成立后,周围村子里的教友有不少人因工作或做生意而迁居于龙港,因此那龙港的教友人数已突破3000人。1998年龙港天主堂已成危房,1999年苍南县政府同意拆建。2001年4月16日,新堂开始动工兴建。2004年10月23日隆重举行开堂庆典,当天朱维方副主教主持了祝圣新堂弥撒圣祭,40多位神父共祭15000多名教友参礼。龙港新堂集哥特式、罗马式于一体,长55米,宽24米,钟楼高81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新堂地下一层为地下室及车库,地上一至三层为圣堂。堂内设备齐全,装有电梯、中央空调和美国百威音响等。该堂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教区补贴100万,堂区补贴150万,其余的1550万元均由教友捐献。
    谈到这里,高堂长给我们分享了几个感人的事例:“有一位教友为建堂捐款15万元,这是最多的一个,其他的捐10万、5万、3万、1万的教友有很多。有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家距圣堂1公里,但她舍不得乘车,而是要步行,为的是把节省下来的车费捐给教会用于建堂。她还把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节省下来,也捐给了教会。这位可敬的老婆婆共捐了5000多元。还有一位中年男教友,家里负债10万元,但为了支持建堂,他又借了2万元捐献给了教会。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的确让人感动!”

三、青年组受访者:周雄、肖云佐两位教友  记者:百川)
    温州教区龙港天主堂青年组负责人周雄、肖云佐两位教友介绍了堂区青年人的情况。
    龙港堂区青年培训活动开创于70年代初期,由教区王益骏副主教发起,当时规模不大,主要以唱经和教理学习为主。但是王神父在培育青年人信仰方面,很有办法。比如,他组织青少年教友每月举行“献神花”活动。这种颇似幼儿园小朋友的游戏,给当时的青少年教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从那时懂得了祈祷与克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恭敬天主。虽然王副主教去世多年,但我们仍然保持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在当前的堂区的各项活动中,青年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与神父的精心培育与教友们的通力合作是分不开的。龙港堂区曾在1995年,借鉴鲍思高第三会的模式,成立了青年福传会。号召300多位青年人,言传身教地努力传扬基督的福音。堂区为鼓励大家,创办了两期名为《号角》的杂志。但是后来,因为诸多的外界因素,不得不取消了这种大规模活动。
     现在,堂区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筹建了许多“基基团”,主要由青年教友担任主力。今年的5月20日,成功召开了一次“青年福传交流大会”,约有600余人参加。
     在其他方面,比如礼仪、圣经学习、社会服务等方面,堂区规划得有条有理:1、礼仪方面。为堂区辅祭的青年人举行隆重的派遣礼。神父要求大家要每天坚持读经。具体实施方案为:由神父打印出表格,交给青年教友。至少每月做一次分享和交流。2、灵修方面:神父推行监管负责的方式,鼓励青年教友不定期来找神父或修女谈心。每个月定期学习一至两次,分享灵修心得。对于辅祭与唱经等事宜,神父与相关负责人会提前安排出来,通知青年教友。3、圣经分享方面:圣经分享定于每周一次,每次平均会有50至60人参加,时间定于周日晚上分享两个小时。为照顾那些主日不能来参与的教友,每星期二下午有一次圣经分享。这每周两次的分享基本上由教友们自发带领。4、社会服务方面:堂区中青年教友每周一、三、五下午和晚上去医院探访病人,为之祈祷。大家走进龙港镇医院病房,采取逐一排查的方式,为病患者提供服务。哪一位患者在经济上有困难,教友们常自发筹集资金,做紧急援助。
    另外,根据教友们的实际需要,神父安排了每周六晚举行青年弥撒。祈祷时全部用普通话,以台湾版本的玫瑰经祈祷。大量地咏唱圣歌,以积极活泼的形式吸引老年教友参与进来。周日早上安排一台儿童弥撒,使家长与孩子们融入于基督的爱内。我们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化解老教友与青年教友在礼仪方面存在的隔膜,在和谐共融中实践教会礼仪的新精神。
    为无损青年教友的主内情谊的情况,有矛盾的发生时,教友们分两个方法解决问题。一、每月立会研究解决,总结当月的工作情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已经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不利因素的隐患。聚会前我们先读圣经,以圣言指导生活。二、家庭有困难的教友,或因故不能到教堂参与活动的教友,教友们采取家访的措施。主要由修女和教友率领小团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调动堂区教友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我们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堂区的各项事务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

四、老年组受访者:董邦志教友  记者:秦北)
    龙港堂口目前而言,中老年教友最为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过文革的经历。在文革期间,当时整个中国教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龙港堂口的宗教活动在此期间,可以说基本没有中断过,从1966年开始,这里的教友就已经开始宗教活动,当时有一位老神父下放到附近的工场,老神父就偷偷地到教友家举行圣事,1975年是教会的圣年,当年的主题是“精神革新,导致修和”,龙港的教友积极响应时任教宗保禄六世的号召,通过各种活动庆祝圣年。1978年保禄六世去世,若望•保禄一世继任仅一个月后去世,同年若望•保禄二世上任,对于1978年发生的这么多的重大事件,龙港堂口都相应举行了重大活动。尽管在文革期间龙港堂口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但为了保持信仰,教友们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从文革中走过来的这些教友,现在大多已是中老年人。20年前,整个中国的气氛已完全好转,他们组织成立了老年善终会,每周利用三天,为堂口已亡的神长、教友祈祷通功,20年如一日。从1995年以来,善终会一直坚持学习圣经。他们目前平时的活动是临终关怀、探望病中的教友等。正是这些经受过文革洗礼的教友们,在龙港堂口坚持不懈地传扬着基督的福音。

五、妇女组受访者:曹庆合教友  记者:玛利亚)
    孟子曾说过:“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在龙港堂区,女教友们成为了做基层工作最广泛,最坚实的力量。做基层工作有许多的酸甜苦辣,但因着女教友们对于教会事业的一片热忱和赤诚,经过她们的努力却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95年,龙港堂区在一片学习圣经的热潮中,组建了圣经学习小组。随着圣经学习的深入,成员们渐渐有了要为传播福音做点什么的念头,特别是女教友们,自发地形成了一个还不成系统的小组织,并摸索着去基层传教。随着小组中女教友人数的增加,1998年,她们便成立了名为“爱德会”的妇女基层工作小组,揭开了她们传教和服务病人活动的新篇章。
    爱德会的工作是由医院开始的。小组成员们每周一、三、五三天分小组去龙港的两家医院探望病人,并为他们祈祷。因为没有目标人物,大家便在医院挨着病房敲门,询问有没有教友,如果有,便为教友念经祈祷,遇到有困难的病人,不论是否教友,小组成员便组织捐献,为他们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当然,在这样的传教过程中,有很多女教友受到了别人的非议和不解。其中,有一名女教友和她的丈夫在当地很有名气,在医院有不少的朋友。这名女教友在传教过程中碰到了这些朋友,这些朋友后来对她的丈夫讲:“你妻子在医院好像疯子一样敲每个病房的门,多让人笑话啊!”可是我们的女教友不但在精神上被人瞧不起,还要在资金上做出不少的付出。有时,她们在医院的探望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的熟人朋友,不好意思不送些慰问品,可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她们的经济负担。对于这一切,她们却无怨无悔,风雨兼程地进行着这些工作。
    后来,在实践中,她们总结了经验教训,改变了在医院的探望方式,收到了更好更大的收效。比如,在挨着病房敲开门后,她们首先会祝大家平安,早日康复。然后,说明来意,无论是不是教友,只要愿意,她们就会为病人祈祷,谈心,并用圣经上的话开导他们心中的郁结。祈祷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原来,只要说到祈祷,她们就是念经,可通过实践发现,人们往往不知道文言深晦的经文说了什么,收效不大;现在,她们为病人祈祷时,改用白话的祷词,使他们一听便明白了天主的祝福无时不在。如有需要便会主动与神父联系,给他们送圣体,听告解,施终傅。
    一次,在探望病人的过程中,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是个佛教徒。看到妇女们一片热诚地为同病房的教友祈祷,用圣经中的话安慰被病痛折磨的他,使他坦然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个小伙子深深地感动了,他说,你们天主教的人不怕被疾病传染,更不怕晦气,像对待家人一般对待别人,真令人感动。
    通过近十年的工作,爱德会在福传工作上收效很大。使很多冷淡的教友,平时,没办过告解圣事和圣体圣事的人,都变得热心了。有许多的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和非教友也都对天主教这些妇女竖起了大拇指,对人总是夸赞天主教友好,做了很多宣传。
    爱德会的妇女组织,另一个工作就是深入到教友家中巡回家访,化解教友家庭中的很多矛盾,解决他们的许多困难。在龙港堂区建堂的事情上,她们也都不辞辛苦地在基层奔忙,挨家挨户地为盖堂集资做宣传,她们的足迹踏遍了基层。在龙港的新美洲这个地方,有一个家庭很特殊,家中三口人,一个老人是瘫子,一个孩子也患有痴呆,全家人都靠着一个妇女打理照外。爱德会小组中的妇女们知道后,就定期去她们家,为病人洗换棉被和衣服,虽然这些衣物很脏很臭,可她们丝毫没有嫌弃。还轮流照顾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一位教友每月定期给她们300元的生活费,给他们分享圣经和教理。这里的教外人很受感动。原来,这里没有一个教友,因为这些妇女们以实际行动为基督的福音做了见证,现在这里的教友已经发展到了约60户,200多人。
    在象北这个地方,爱德会妇女们也成为一段佳话。这里有个女精神病患者,25岁左右。因为她病情严重,家人怕她在外面乱跑闯祸,就把她捆绑起来,关到一个小屋子里,不许她与外界接触。会里的妇女们听说了,就到她家中给她解开了绑手绳子,给她换洗好衣服,扶着她去了教堂(曹家天主堂),还教她念经,不时提醒她要热心恭敬天主,感谢天主的再生之恩。现在,她已经奇迹般地全愈了,在工厂工作自食其力。
    话虽然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事情来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们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坚持了十多年,正像开始时我们所说的,有些事,并不是不能做,而是因为畏惧困难不愿去做。这些40-50岁的妇女们也都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也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事,可是难得的是,她们却毅然放下了个人的所得,成就了福传事业的发展。

本文标题:浙江温州教区龙港堂区骨干教友到访河北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