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殓布守护人:草率的结论了无新意且片面偏颇
2025-08-06 09:15:38
意大利都灵总主教、圣殓布宗座守护人雷波莱枢机批评近期一篇文章,该文假设圣殓布上的图像是通过中世纪浅浮雕而形成的,然而这一结论已被圣殓布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所驳斥。该研究中心指出,已有众多物理和化学研究排除了“源于绘画或与接触浅浮雕”的可能性。
一些科学家近期提出,圣殓布并非覆盖在一具男性遗体上,而是铺在一个“人体模型”上,复制出一些人形特征。为此,圣殓布宗座守护人、意大利都灵总主教雷波莱(Roberto Repole)枢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结论的草率令人担忧,因为它们往往经不起推敲。
枢机首先表示对这些假设不予置评,接着强调都灵的圣殓布国际研究中心(Ciss)发表了一份文件,详细分析这项“发现”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枢机重申,对于轻率的言论,我们务必秉持应有的批判性思辨。
圣殓布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
近期由莫赖斯(Cicero Moraes)撰写的学术论文《圣殓布上的图像形成——数字3D方法》(Image formation on the Holy Shroud – A digital 3D approach)刊登于《考古测量学》期刊(Archaeometry)上。作为辅助圣殓布守护人的科研机构,圣殓布国际研究中心对此学术论文发表一份文件指出,该作者利用开源软件与物理模拟,制作了一个人体和浅浮雕的3D模型,以分析圣殓布与表面接触的点位。但作者所得出的结论,只是肯定了早在1902年就已经为人所知的初步研究结果,即:圣殓布上的图像呈现为一种正交投影。此论点并无任何创新之处。
需要严谨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文件进一步指出,自从1978年圣殓布研究项目小组(STURP)的现场研究,以及后续的化学与物理分析,已排除了圣殓布上的图像是通过绘画、接触浅浮雕,或接触加热后的雕像所形成的可能性。圣殓布国际研究中心重申,对圣殓布的研究必须采取严谨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明确区分已确定的数据与假设,并整合所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数字模型虽然有助于思考,但无法取代物理和化学的分析报告。
都灵圣殓布知名研究学者马里内利(Emanuela Marinelli)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近期发表的研究是“一场缺乏科学价值的媒体操作”,它忽视了圣殓布有人类血迹的证据,以及与耶路撒冷相符的微量痕迹。
(原载:梵蒂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