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基督徒的使命——成圣(2)


2006-11-06 14:35:01 作者:山西修院 任亮杰 来源:信德报(第282期)

(上接273期7版)
 三、慷慨施舍
  旧约肋未纪指出:“在我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取所遗漏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宿的。”申命纪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
  到了新约时代,圣经对如何帮助穷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玛窦福音记载:耶稣在橄榄山上曾教训门徒们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旅客时,你们收留我……”很明显,耶稣就是把这些不幸的人,看成是他的弟兄,凡是做在他们身上的,也就是做在了耶稣的身上。
  在福音中也记载了富家少年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富家少年向耶稣询问怎样可以进入天国。耶稣说:“要遵守天主十诫。”少年人说他都做到了,耶稣对他说;“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施舍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然后来跟随我。”
  可以看出,与旧约不同,新约没有讲什么帮助穷人的具体方法,而是,更加明确对穷人的责任,特别是富人对其的责任。财富的基本目的,就是去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人。
  真正的信仰、真正的虔诚,由此看来,对贫穷者的爱的回应正是一种对天主的公义的见证。
  犹太人有一句俗话:“完美的人生应当像加黎利海,而决不要像死海。”这句话对不熟悉以色列风土人情的我们来讲,是难以理解的,如若我们拿出一幅以色列的地图来看,就能领悟其中的“奥妙”。约旦河由北向南流经加黎利海,最后流入死海。加黎利海生机勃勃因为约旦河自它的北部流入,由其南部流出,使该湖泊经此新陈代谢可保生机活力。而死海则没有这样的条件,故而死气沉沉。因此有人戏言,加黎利海有进有出,死海则有进不出。以色列人心目中完美的人生是:有所接纳,有所施予。许多的基督徒赞成对加黎利海和死海的比喻,并且相信天主是最大的施予者,因为“天主爱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若3:16)天主将自己最爱的独生子为我们舍弃了,所能施予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若望福音5:19节说:“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子也照样做。”这里,我们人源于天父,所以应效法天父的观念,做一个伟大的施予者。
  在初期教会中,施舍周济的善举是相当普遍的。尽管教会并不富裕,保禄的乐捐精神鼓舞了初期教会信徒不断从耶路撒冷向犹太、撒玛黎亚全地,甚至到地极传福音(宗1:8)。使徒保禄生平最大的托付是宣教,强调的是甘心乐意,诚实无伪的奉献,必得天主所赏赐的“无法形容的恩典”(格后9:15)这不是说得恩典是施予的目的,而是说是天主给予遵行他旨意的人的美好的应许。向孤儿寡母施舍,帮助穷困的人,给一切缺衣少穿的人衣服和食物,都是我们每个基督徒所应做的。旧约律法也教导人不可割尽田边的麦子,在收麦子的时候也不要回头捡落下的麦子,留给那些贫穷人去捡。律法的精神同样体现了一个爱字,基督徒施予的动力在于对天主、对人的爱。
  在提倡“施”与“行善”精神的同时,圣经更强调了行善施舍须有正确的动机。耶稣基督曾严厉抨击那些假借行善之名,扩大自己名声的伪善之人(玛6:24)基督徒行善施舍的目的也是为了回报天主的恩惠。
  行善不是使人得救的条件,而是人得救的标记。耶稣道成肉身,降来人间,就是为彰显基督的的大爱。人们常常希望别人来关心自己,希望得到“施”而不是“舍”,这样的人将如同只进不出的死海,生命枯干,惟有像加黎利海一样,才会有活泼强壮的生命。
  在宗徒大事录20:35节中,使徒保禄对厄弗所教会长老的教导,保禄引用了主耶稣的话:“施比受更有福,”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基督徒要愿意施舍,慷慨解囊,关怀他人,助人为乐,为主作美好的见证。在接纳中,使生命更加丰盛,在“施予”生命得以彰显。这也正是我们教会的“施予”观之精髓。
  梵二会议特别强调了基督徒成全、圣善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基督徒的成全之德就是基督圣德体现于我们的身上,这是一个目标与理想,为实现这一崇高的使命,我们依靠天主圣宠的帮助,怀着真正的、执着的、不屈不挠的、坚持到底的精神,因我们的祈祷、斋戒与善行,将我们整个人类变成肖似基督身体的圣者,为天主争取更大的光荣。
  愿我们通过磨练,产生伟大的信仰情感。相信有信仰情感的信仰生活将是充满快乐的人生,因着我们超性的信仰和真诚的信念,我们的内心,我们的人生旅途将会常燃烈火,一路与天主圣子的爱德同行,一路与天主圣神同行,为完成我们的人生使命并获得生命的圆满而不懈努力。

本文标题:基督徒的使命——成圣(2)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