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最美丽的人生


2006-12-01 13:28:43 作者:葛昆元 来源:信德报(第283期)

    有一回,我请教萧乾,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丽的?萧乾说:“能够乐观面对坎坷的人,就是最美丽的。”我又问:“您看谁是这样的人?”他立刻答道:“歌唱家张权就是这样的人,很值得一写。”
    那天下午,当我坐在张权的对面时,我简直不敢相信,她已是一位73岁的老人,5年前还因肺癌动过大手术。她依然是那样的端庄、美丽、真诚和乐观。
她一开口说起年纪就令人发噱:“我总认为,人过60就是胜利者,我已经73岁了,这十多年就是多活的了。”
    “你们都说我一生坎坷,其实,我认为‘坎坷’这两个字用在我身上并不恰当,1957年,我与爱人莫贵新一道被打成右派。1958年他被放逐到北大荒兴凯湖,仅3个月就死在那里,我则每天在剧团里接受监督劳动,不准上台演唱。1961年初,领导要我去东北工作。也不知此行目的在哪里,一直到哈尔滨火车站才停下,方知道我们被送到这里来了。”
    略微停顿一下,她又笑呵呵地说:“哎,您说怪不怪,我在北京的时候已明确规定不让上台演唱,但哈尔滨的省市领导却对我说,你才40出头,不应该离开舞台,我们希望你考虑重上舞台,我当时担心自己是戴帽右派,怎么能唱?但我确实不想离开舞台,有疑问也不敢问领导,只是埋头准备音乐会。‘五一’节那天,我见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前几排坐的都是省市领导。两个小时的独唱音乐会我一口气唱完,台下竟然掌声不断。”
    “那年国庆前,我被摘掉右派帽子,市委书记还特地请我去他家吃烤鸭。我心里挺感动。以后我接连在长春、沈阳、天津等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但那个疑问我始终不得其解。直到1962年3月,周总理让人带话,要我去北京出席政协会议,总理对我说:‘您身体单薄,又是南方人,在东北不习惯就回来。’我说:‘不回来,那里好。’他问:‘好在哪里?’我说:‘那里有很多事情好做,那里有好多人才,好多观众,可以办个剧院。’末了,总理问我还有什么要谈的?我悄声地问:‘哈尔滨是共产党领导的吗?’说完,我静待总理的回答。谁知,竟引起总理一阵哈哈大笑。后来我才闹明白了,哈尔滨省市领导待我如此热情关照,那是周总理的指示。”


张权(左二)

    原来建国初,张权在国外已经是著名歌唱家,她接到了周总理的邀请后,便毅然回到了新中国,从事演唱和教学工作,故而周总理对她和她的家人尤为关心。爱人死后,张权却依然觉得他还活着。“我脑海中仍然保留着他当时离开家的样子,还是那样的年轻健壮。有时,上大街,我在人多的地方会忽然停下来,总觉得从那些人群中会走出他来。”就这样,一个想象,一种形象,使她度过了艰难的几十年。
    这时她忽然又微笑着对我说:“有次,我在北京香山开会,一位台湾来的莫家老人,问起我爱人的情况,我说:他去‘英’国定居了(阴与英同音)。他忙问:你为什么不去呢?我说:这不手里有事忙着吗?待我忙好了,退休了,就去。老人还认真地问我:你告诉我他的地址,我去英国时找他谈谈。我说,他搬新的地方了,地址一时想不起来了,过两天给您,我就这样对老人撒了个谎,一点儿也不打奔儿。”说完张权又笑了一下。
    次年(1993年)6月,美丽乐观的张权真的去了“英”(阴)国,与她的爱人团聚了。但多年来,她的歌声、笑声却时常响在我的耳畔,她那美丽的面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本文标题:最美丽的人生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