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父子


2007-04-03 09:58:19 作者:严任吉 来源:信德报(第297期)

    今年的金马奖,电影《父子》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奖。电影的英文名字是:“After This Our Exile”,是指“我们(父子)的生命,在放逐之后”。本片没有炫丽的外表 ,甚至也没有赚人眼泪的感人情节,但所反映的真实悲惨人生,及其中的希望、光明,令人回味良久。
    据报导,电影的原始构想,来自于一个真实发生的社会新闻: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中,有一位父亲,自己无求生能力,却教残障的孩子做小偷的悲惨故事。电影中的小孩虽身体没有缺陷,但纯真可爱的九岁男童被父亲教唆学习做小偷的情况,看来叫人同样不忍。
    本片用写实、不煽情的手法,将一位知识水准低、靠劳力维生、脾气暴躁,不但有暴力行为又有坏习惯(如酗酒、赌博),而且一事无成的丈夫、爸爸角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位父亲在婚姻、工作、情绪上无法自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又加上与儿子相依为命,导致这两个无法分割关系的生命,不断重演恶性循环的悲剧。
    失败的父亲图像、父子相依、无法分割的关系都是本片的重点。片中的父亲是位没有思考反省能力,也不知追求成长进步的人,但是儿子的生命及前途未必要完全受父亲的影响,而只能有宿命式、恶性循环的下场。这一点就碰触到天赐的人性尊严、人性中最尊贵、最美善,且是良知所在的园地。人的生命有其潜能及深度,有与生俱来分辨、选择善恶的能力。人的自由意志可以相反周围恶的氛围,做出朝向良善价值观的决定。
    父亲是厄运,孩子不见得不能超生。环境虽困难且恶劣,但在周遭众人均从恶的状况下,自我仍有能力,按良知对自己负责,且绽放“出淤泥而不染”的生命花朵。虽然人要依善念生活并不容易,但在机会来临时,人会受善神引导,有能力做出正确的事情,以改变命运。
    本片的结局是孩子咬了父亲的耳朵,积极地表明人能拒绝恶,且坚持正直行为的决心。儿子生长在父亲自甘堕落的氛围中,却没有屈就恶势力,反而抗拒邪恶,使父亲的罪恶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救赎,这是本片对社会很大的贡献。据闻本片导演是教友,毕业于香港耶稣会所创办的华仁书院,相信他在无形中,受到基督信仰培育的影响。
    在旧约的先知书中提及以色列地区,原有这样流行的俗语:“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孙的牙酸倒。”(耶31:29)表示祖先的过失及罪恶,子孙要承担。但在第30节则说:“不,个人只因自己的罪恶而死;只有吃酸葡萄的人,自己的牙齿才酸软。”(耶31:30)厄则克耳先知书第18章中说道:“倘若这人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虽看见了他父亲所行的一切罪过,但考虑之后,却未依照去做……这人必不因他父亲的罪而丧亡,必得生存。……谁犯罪,谁就该丧亡;儿子不承当父亲的罪过,义人的正义必归于义人自己。”(则18:14-20)人的生命一方面承接传统,另一面要自我负责、善度正直的生活。
    本片所呈现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区中,低下阶层悲惨人物的环境及生活,正如同社会中许多弱势者的生活一样。他们宿命式地走向悲剧下场,甚至伤人伤己、杀人坐牢等,看来实在令人心酸。导演拍片的意旨,不是要观众同情可怜的父子,更重要的是希望观众清醒思考,人虽往往不得不屈就现实,但仍可跳出窠臼。若引起社会大众的反省,便达到制作本片的目的了。本片以商业为取向,它对很多社会的环境,可说是一针见血;同时,为自杀案件频传、价值观混乱的社会,也可作为一盏照亮黑暗的明灯。(原文刊载自《见证》2007年3月有删改

本文标题:父子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