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关于祈祷


2010-06-04 11:10:33 来源:《信德报》2010年5月20日,15期(总第410期)

    “你们醒寤祈祷吧!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玛26:41)
反省题材:

    1、什么是祈祷?
    2、我们为什么要祈祷?
    3、祈祷时间应有多长?
    4、在弥撒唱经时我是否常想到祈祷?有何意义?
    5、平时我们采用什么模式来祈祷?
    6、什么是情景祈祷模式?
    7、既然同属祈祷的范畴,那我们为何还要多谈关于祈祷的话题呢?
    8、我们现有的祈祷模式存有什么不足呢?
    9、如何改进现有的祈祷模式呢?
    10、对“玛26:41”这句圣经的理解是什么?
   
1、什么是祈祷?
    祈祷是我们与天父之间交流的工具,亦是我们感恩与祈求的最好途径;
    祈祷是承载灵魂前往主怀的生命之舟,亦是天主赐予恩宠泉源的爱抚之手。
2、我们为什么要祈祷?
    因为祈祷能够增强我们与天父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帮助我们在内修生活上不断地提高,能够使我们在信仰道路上远避罪恶,更能够击碎魔鬼诡诈的陷阱。
3、祈祷时间应有多长?
    时间的长短在祈祷当中,并不是重要的成分,关键是否怀有一颗真诚感恩的心,这才是祈祷的关键。
4、在弥撒唱经时我是否常想到祈祷?有何意义?
    有人说:“唱经是双倍的祈祷”。这话一点也没错,我们知道“唱经”并不是单纯地“唱歌”,唱经有祈祷与感恩的成分,而不是单纯地以节奏和音准为主的自然韵律的表现。所以在唱经时,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如何融入自己对于天主的一份真挚情感。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唱经祈祷的效果及我们与天主之间的情感交流。
5、平时我们采用什么模式来祈祷?
    在主日的神修分享中,我们浅谈了关于祈祷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简述了各自生活当中如何祈祷的实际经验,例如:出门的时候、起床或睡觉的时候、感恩与祈求的时候、歌唱的时候、施予的时候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固有的祈祷模式,也称为情景祈祷模式。
6、什么是情景祈祷模式?
    是指祈祷者在特定的时间及环境氛围下所形成的即发的祈祷行为。
7、既然同属祈祷的范畴,那我们为何还要多谈关于祈祷的话题呢?
    其实我们选出祈祷来作为分享的主题,仅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祈祷的次数及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充分的准备,在方式方法及思想上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清晰的目标。我们借讨论得知自己存在的不足,借分享获取全新的经验,以求不断改进现有的模式,增强祈祷的效果。
8、我们现有的祈祷模式存有什么不足呢?
    关于祈祷有人曾经说过:“祈祷的时候,像是对着一堵没有回音的‘墙’,声音可以穿透墙壁,却始终听不见回声。”的确,许多人在祈祷的时候,感觉不到天主的存在,于是就视祈祷为无关紧要。或是在祈祷后,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赏报,亦视祈祷为白费时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常常一味注重祈祷后过于理想化的效果,所造成的祈祷意识形态的扭曲。也是一种以个人主义计较得失成败的典型主观偏颇。这种因祈祷模式引致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就是我们现存祈祷模式的不足。
9、如何改进现有的祈祷模式呢?
    祈祷时,我们不光要注重其所应有的成效,更应该注重祈祷方法中所具有的多元性的层面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在感性的基础上注重与天父之间的关系。
    下面仅向大家推荐三种祈祷的方法(供参考):
    归心祈祷:选一段祷文或一段圣经或自己的一句短话,采用静坐的姿势,通过反复的颂念,来达到心神归一、排除杂念的境地。抛开常规的以自我为主的祈祷方式,充分感觉天主的临在,由天主来掌控心神。
    自由短祷:不用任何固定的祷文或经文。可采用跪姿、坐姿,只用自己发自内心的简短话语,来表达对天主的情感。打破程式化的祈祷方式,以内在自然情感的流露,来达到良好的祈祷效果。
    运动祈祷:不固定姿势,不固定祷文或经文,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谈话的形式,来与天主直接交流。这种祈祷方式冲破束缚,更像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倾诉。也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祈祷效果。
    总之,在祈祷的时候,我们应切记勿以自我为中心的祈祷方式,要敞开心灵、抛开自我束缚。同时我们要完全信赖天主,只有他才清楚我们的任何需要。一切交由天主来安排,凡事不可太过于强求。
10、对“玛26:41”这句圣经的理解是什么?
    这是耶稣在山园祈祷时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真诚的祈祷可以使人免陷于诱惑,远避罪恶。虽然灵魂急切地渴望得到洁净,但人性肉身软弱,时常会被魔鬼利用,而变得自私。因此,祈祷的意义,就在于承行天主的旨意,克服软弱。
    赶快拨打天国热线,号码:祈祷。可不要打错哟!仁慈的天父正在等待着我们向他倾诉心声。   

(摘自jinde的日志)

 

本文标题:关于祈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