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基督之爱的缩影


2010-06-25 11:49:29 作者:寒竹 来源:《信德报》2010年6月10日,17期(总第412期)

    西班牙画坛三圣之一——古典艺术大师艾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意为“希腊人”,真实名字是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Domenikos Theotokopoulos) 被19世纪印象派画家尊为“画家中的画家”。他的作品集意大利绘画的精华与拜占庭传统于一身,散发着巴洛克式的神秘主义与样式主义自省的气息,同时也是一位独具个性、富有表现主义的艺术大师。他学成于克里特岛和意大利,1576年选择定居于人文气氛浓厚的西班牙小城托莱多。在那里,潜心绘画成为他终身的生活方式,而后,在1590—1595这个期间他完成了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耶稣抱十字架》。
    在这幅作品中,耶稣的脸孔柔和地仰视天空,朝向天父祈祷的那双亮晶晶的眼睛里,饱含着欲滴的泪水,呼唤着完美生命的眼神流溢着宁静、淡然、谦顺、坚定、庄严、专注的温情,他深知此时的受难与自我牺牲意味着赢取人类,“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默21:4)
    在构图上,此拜占庭式的基督被表现为轻巧、柔和、孤独、珍爱地肩掮、怀抱着十字架所产生的壮美与震撼。他静穆地站立在象征着死亡阴霾的背景下,十字架与耶稣呈现出一种哥特式典型的S形曲线。如果说这一肩掮象征着一种承担使命的支撑与接纳,一种救赎人类的方式,一种真理的力量,一种将人类统一起来的崇高智慧,那么这一独特怀抱姿态所显示的多重意义即是,人类与耶稣在怀抱的姿态中合一。另外,让人们领悟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即可以选择痛苦地面对人生,也可以勇敢、从容地接纳生命中的悖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和阶段。因此,格列柯式的“怀抱”既体现了耶稣所给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的馈赠——爱与生命,也传达着“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华兹华斯)和身为一个艺术家自身所感受到的人类整体生命中某种未知和神秘的价值。
    不仅如此,格列柯巧妙地避开了常规的局限,微微拉长了的耶稣的脸庞、体态和手而散发着样式主义的色彩,也正是为了凸显一种超现实的高度的美,用培根的话来说:“没有哪一种高度的美,不在比例上显出几分奇特的。”引人注意的是,处于构图轴心位置的基督之手,拉长比例后呈现出来的是一双优雅、温和、女性化了的手,正慈母般沉醉地轻抚着人类之罪。那双医治人类的慈柔之手,首先代表着耶稣的爱之恬美,接纳并抚平人类心灵的创伤,人类将在他赋予的祝福之中成熟起来。或者,更深层的寓意着,即使基督教会在受难的时刻,也仍旧因基督之爱的抚慰而使教会稳如磐石。
    此外,在格列柯的这幅作品中,并不是局限而肤浅地刻画人们早已熟知的耶稣承受人类之罪的痛苦,而是运用耶稣单纯、静穆的神态与头上戴着深深嵌进额头的茨冠,逼真地从戴着茨冠的头部清晰地滚落的血滴,磔架与哺育式的怀抱姿态,斜线、折线、曲线、强烈地对比着,平衡着,表达了尽管耶稣置身于痛苦的深处,却仍然显得那么沉静而泰然的那种精神生命的力量和神性的深度。除去对于作品中的背景、脸庞、姿态、手、比例的静态直观,最关键在于它不仅重新再现了耶稣无人援助的受难,并且正超越性地处于一个伟大救赎工程完成的过程之中。
    就此,作为救赎的缩影,《耶稣抱十字架》就是绘画姿势的基督之爱,就是生活中实现着的自我净化的方式。在这里,艺术家们、不同时代各个层次的观赏者们相遇、沉醉、交流、凝思着:人生是值得活过的。 

本文标题:基督之爱的缩影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