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重阳节谈基督信仰对提升传统敬老观念的意义


2010-11-01 10:39:50 作者:佚名 来源:《信德报》2010年10月20日,30期(总第425期)

    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这一天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该节日的意义与基督信仰中的“孝敬父母”的理念是基本相合的。其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孝道观,是自然人行孝,而基督信仰是“神”为本的孝道观,是重生的人行孝。基督徒郑国治先生在其《誓不两立——基督信仰与祭祖问题》一文中的分辨,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基督信仰对提升传统敬老观念的积极意义,并以此观照自己身为中国基督徒是否满全了天主诫命,履行了敬孝责任。

1.尊亲之孝
    孟子曰:“孝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第四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孝经·纪孝行章第十)“资于事父,以事君,而爱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经·士章第)
    儒家以尊敬长辈为行孝的第一优先。而圣经同样注重孝敬,但却有更高的层次。
   “应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地方,延年益寿。”(出20:12)“你们作子女的,要在主内听从你们的父母,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孝敬你的父亲和母亲——这是赋有恩许的第一条诫命——为使你得到幸福,并在地上延年益寿。”(弗6:1-3)“谦卑的赏报,是敬畏上主,是享有财富、尊荣和生命。”(箴22:4)
    圣经将孝道的观念从尊亲提高到敬畏上主天主,并且带着应许之福。

2.不辱之孝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孝经·感应章第十六)。“阿意曲从,陷父母于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十三经注疏,赵氏注)“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人要有好行为与内在美,不致羞辱双亲才是真孝。更进一步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圣经提到:“遵守法律的,是智慧之子;交结荡子的,是取辱己父。”(箴28:7)“苛待父亲,迫走母亲的,实是卑贱可耻的儿子。”(箴19:26) “智慧的儿子使父亲喜乐;愚昧的儿子,使母亲忧愁。”(箴10:1)“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圣神的宫殿,这圣神是你们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们内,而你们已不是属于自己的了吗?你们原是用高价买来的,所以务要用你们的身体光荣天主。”(格前6:19-20)
    圣经不仅教导人不要羞辱尊长,更将孝道的层次提升了!

3.能养之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第六)
    孟子曰:“惰其四支,不顾其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其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其父母之养,三不孝也。”(孟子·离娄下第三十章)奉养是孝道应尽的本分,但要有尊敬之心,否则亦非真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七章)
    圣经十分注重奉养之孝。旧约若瑟供养父亲和兄弟并父亲全家眷属。(创47:12)
    耶稣责备法利塞人和文士,不能因他们当供给父母的已献给上主了,就不孝敬父母。”(玛15:3-6)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也将母亲托给若望照顾。儿孙应该奉养亲长(弟前5:4),“如有人不照顾自己的戚族,尤其不照顾自己的家人,即是背弃信德,比不信的人更坏。”(弟前5:8)

4.爱心之孝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士章第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孝经·天子章第二)子曰:“教民相爱,莫善于孝。”(孝经·广要道第十二)
    只有奉养而无爱不算真正的孝行,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敬、养、爱是节节相扣,环环相连的。
    圣经的孝道更是深入,并且爱的本质更是超然。耶稣说要爱人如己(肋19:18);要彼此相爱(若13:34);要爱仇敌(玛5:44);更高一层,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主(谷12:30)。而这种爱,不但层次提高,更是以天主之爱(Agape)去爱。我们传统文化中只以人性之爱去爱;而基督信仰强调的不但是人性之爱,还要有天主之爱,更趋完美。

5.归全之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身,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人闻也。
    传统文化归全之孝,不但注重身体的完整,同时也注重人格的完整,道德的提升,的确有很高的境界,因为要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归全。但圣经训勉人归全之孝,不但身体人格要完整,更注重全人之归全,包括灵魂在内,因人有身体、思想、感情、意志,同时人也有灵魂,人要信主耶稣才能向上主尽归全之孝。
    人乃按天主的形像及样式造的(创1:26-27),天主也赐人灵魂(创2:7)。人因以自由意志抗拒上主的旨意犯罪堕落之后(创3),人就亏缺了天主的荣耀(罗3:23)。惟有借着主耶稣基督的救恩获得新生(罗6:4),人才能与天主和好,恢复完整的生命。“愿赐平安的天主亲自完全圣化你们,将你们整个的神魂、灵魂和肉身,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来临时,保持得无瑕可指。”(得前5:23)
    圣经注重身体、人格、灵魂向天主完整的归全,范围比我们的传统文化归全之孝更广,质也更高,因为是从人的层面提升到神的层面。

6.劝谏之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长辈有过,子女凭爱心礼貌的劝谏,也是孝子当尽的本分。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所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孝乎!”(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孔子不主张盲目的从父令,乃当以公义、仁德为据,父有过儿女有责任谏诤,以免父母陷身于不公义。但要有对的态度、和悦的脸色、温柔的声音,以免遭受反感,才能达到劝谏的目的。“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圣经对劝谏之孝有十分清楚的教导:“明智的劝戒,对受教的人,无异于金环,或纯金美饰。”(箴25:12)“不要严责老年人,但要劝他如劝父亲;劝青年人如劝弟兄;劝老妇如劝母亲;以完全纯洁的心,劝青年女子如劝姊妹。”(弟前5:1-2)
    圣经中大宗徒保禄教导当时的基督徒如何作合适劝勉的工作,与古圣所言颇有异曲同工之效。

7.感恩之孝
    父母生育孺养,恩情天高地厚,“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恩”。感恩图报乃人之常情,儿女以此对长辈表示孝心。
    圣经中提到:“假使寡妇有儿子或孙子,她们就应学着孝敬本家人,报答祖先,因为这是天主所喜悦的事。”(弟前5:4)
    综观郑国治先生对敬老守孝的分辨来看,基督信仰中的“孝敬”理念,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同相合的观念,而基督信仰不仅重视这些观念,且告诉我们基督徒敬和孝的真正意义,在乎生也在乎死;对乎人,也对乎上主,并在破迷信、移陋俗、去糟粕,对提升中国传统的敬老观念方面具有其积极意义。

本文标题:重阳节谈基督信仰对提升传统敬老观念的意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