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观点:我们能在复活节“复活”吗?


2012-03-30 08:36:00 作者:甘保禄 来源:《信德报》2012年3月29日,第12期(总第483期)

    随着四旬期的结束,普世教会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复活佳节。神长教友都将以各种方式来欢庆这教会礼仪年的高峰,甚至许多教外同胞也会蜂拥而来,参加复活节庆典。在沉寂了40天后,“阿肋路亚”的欢呼声也将再次在各个教堂中唱响。然而,作为基督徒,尤其是作为已经过了多个复活节的老教友,我们如何才能让每年的复活节成为一个让自己同耶稣一起复活的机会,而不只是庆祝“他的”死而复活呢?
    不错,对了解教会礼仪年的老教友们来说,唱不唱“阿肋路亚”成了四旬期和复活期的标志性区别之一。然而,“阿肋路亚”的意义却不能仅仅被视作是为庆祝欢呼而唱的特别歌曲,而应该视之为基督徒此生此世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正如早期教会著名教父及神学家圣奥斯定所说:“基督徒从头到脚都应该是一曲阿肋路亚!”
    奥斯定是在告诉我们,若要赞美光荣天主,基督徒不能仅靠口头方式,而必须要让我们整个的身心灵,以及我们的生活、行动变成彰显天主光荣的具体方式和途径。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与自己生命的更新紧密地联系起来。
    无独有偶,19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Frederick Nietchze),在挑战甚至反对基督信仰时曾这样说:“如果你们基督徒相信自己已经蒙受了天主的拯救,那么你们就应该活得像是被拯救了的样子,而不是仍然像我们这些没被拯救的人一样整天耿耿于怀、唉声叹气、萎靡不振……”
    上述二例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今天即将庆祝复活节的人们提出了值得反思的方面:当我们高唱阿肋路亚的时候,我们绝不只是为了礼仪的庆祝而唱,而是为了向自己、向他人、也向这个世界公开宣称我们是谁,我们应当如何去生活、行动,并面对生命过程中所有的经历及遭遇——即使我们也会像耶稣那样,面对那从革责玛尼山园到加尔瓦略山的苦路和被钉而死,我们也不会让“阿肋路亚”的歌声、生活方式与态度离我们而去,因为那为我们而生、为我们而活、也为我们而死的耶稣基督已经战胜了罪恶和死亡,从死者中复活了!这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有些阿Q精神,但用美国基督徒哲学家Beatrice Bruteau的话说,这是一个基督徒赖以为生、引以为豪的“绝对乐观主义”(Radical Optimism)精神!
    福音不论是对耶稣复活拉匝禄的记述还是对耶稣本人复活的记述,都提到了堵在坟墓入口的大石头以及包裹了尸体的汗巾与殓布(若11:38-44;20:1-8),这无疑是针对当时犹太人的殡葬习俗而言,但对我们今天即将再次庆祝耶稣复活的信友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另一层值得我们反思和检讨的方面呢?不妨设想,如果复活了的拉匝禄和耶稣,没能把包裹在他们身上的汗巾与殓布解开、放下,也没能把堵在坟墓口的那块大石头挪开,他们的复活又怎能是真正的复活呢?同样,如果今天高唱“阿肋路亚”的基督信友们,仍然紧紧地被缠绕了我们多年的仇恨、自卑、虚荣、贪婪、自私、瘾疾、分裂、错误的信念、有害的传统等各式各样的“汗巾”、“殓布”、“大石头”等捆绑和阻拦,我们又怎么能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复活呢?
    鉴于此,当我们再次在复活子夜唱响耳熟能详的“阿肋路亚”时,让我们既为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欢呼庆祝,也虔诚地祈求天主,用他的神能来带给我们自己、我们的教会团体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全方位的解脱和释放,好能获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复活!

本文标题:观点:我们能在复活节“复活”吗?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