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永恒的精神家园


2005-03-04 10:24:18 作者:凌阳 来源:信德报(第232期)

  说到家园,我又想到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乡。又是一年的春节过去了,我以前总是很容易想起自己去年、前年、再前年的春节,每个人就像聚在一起的孤雁扎在难以透气脏乱不堪的车厢里,望着车厢左右行李架上大大小小的旅行袋,看着周围你挤他推昏昏欲睡的打工族,心中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就是能够尽快地踏上家乡的故土———自己的家园。近十年了,每年都有同样的感觉。有时候,心中不禁在问,这么多人年年背井离乡而远走他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家园变的更美好一些吗?生活的更幸福一些吗?但是今年在春运列车上的所思所想,今天想来却模糊得一塌糊涂。印尼海啸中十万条生命在瞬间的永远消失,人们用几十年上百年辛苦建设的家园,顷刻间的荡然无存,让我似乎在突然间彻悟了什么!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来自灵魂的声音,促我猛然醒悟。也许我如今所渴念的,“实是一个更美丽的家乡,即天上的家乡。为此,天主自称为他们的天主,不以他们为羞耻,因为衪已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 11:16)
  记得在每年春节的家宴上,总是有许多亲戚朋友在不断与我纠缠一些信仰上的问题,人是天主造的,谁能证明?天主是否可以造一块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天堂不过是人的幻想,有谁见过?等等!在这许许多多的自己也难以说清的问题中,偶尔自己也多多少少的有些疑惑。在今天想来,其实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千百年来,人类不是一直在探索生命的起源吗?而且一直把这个谜底企望于科学。有人认为,当基因之谜被解开之后,人体的各种器官移植(如头、脑等)也将不会是问题。到时,辨认人的方法也会随之改变,那时候在辨认一个人时,将会以那个人的“意念”来确定他是谁,而不是以他的身体特征(如相貌、指纹、基因等)。但是这个无形无像的“意念”究竟有是什么呢?我想科学还是说不清楚,归根结底还的回到“灵魂”这个问题上来。
  有一位叫瑞贤的作家在他的《生活感言》中说,凡是宇宙里自然存在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都会有两极对立性,并会有两极对立体及其母体的存在。假如它们的对立体及母体目前无法被人类所发现及确定,那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而只能说它们还未被发现及被确定罢了。这些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两极对立事物有:左右、男女、人、光、能量、水、甜……等等。那些非自然存在、大多数是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事物,都没有两极性,如:门、车、木板、模型、电脑、玩具、电影……等等。在此,我们看到了人的限度和天工的巧作。
  也许正是人在认识事物和创造能力上的限度,错把一些虚幻的事物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永久归宿去经营建设。就像我和火车上的打工族,错误地认为只要挣得金钱就可以得到快乐的家园,更错误地把面对自然灾害不堪一击的家园,当作永久居住的精神家园一样。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也许一位博士会说我信仰科学;法律系毕业生说我信仰法律;一位院士说我信仰事实,而更多的人会说我不知道该信什么;或干脆说我什么都不信,就信钱。可能这就是现代人追求的人生价值,信仰的精神家园吧!人生于世渴望美好的生活,追求事业的成功,以辛勤的汗水赢得相应的报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一生的信仰就有些本末倒置了。科学的主要作用就是丰富人的物质生活,给人物质上带来便利和享受,但它对人精神上的指导却非常有限。科学可以教会人解一道算术题,设计一个电路,但却没教人如何做人;人可以有时髦的电脑产品,有性能优异的汽车,先进的通信器材,但这些却满足不了人们内心深层次的追求。更多的时候,人们渴望的是精神上的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这些科学都满足不了。因为,在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进步,并不能自动带来道德、怜悯之心、公益之心和公共精神,而基督信仰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当我们对上主虔诚忏悔的时候,当我们真正以基督的仁爱之心对待邻居的时候,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纯净的东西带着我们的心灵向上提升,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境地。这种思想使人感到美好。当人们真正按照这样去做的时候,他就真的感觉到神的存在。这就是基督宗教信仰的伟大之处,因为它真正能使人心灵得到提升,让人在待人处事中有更宽广眼界和心胸。当一个人真正养成以诚实、谦虚、宽容、善良的美德面对人生的时候,他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变化:生活变得美好,人生变得有意义,他会以虔诚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逾越金钱和欲望为中心的世界,为早日走进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在朝圣的路上秉烛前行。

 

本文标题:永恒的精神家园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