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记忆中的怀特海夫妇


2021-11-23 10:31:23 作者:​金碧华 来源:信德网

白尹夫妇访问上海知联会首任会长朱仲刚医生,并与他家人一起合影

(作者金碧华就是朱医生的儿媳)

白尹夫妇受邀去杭州访问金姐家

金姐到南本德回访白尹夫妇

去年深秋,天气已渐渐趋冷;我突然收到的一则信息,更使我簌簌发抖起来。

信息是我弟弟发来的,他告诉我尹玮玲·怀特海因肺癌医治无效,已于11月16日过世了。这晴天霹雳的消息,激起我痛哭一场,好几天不能安眠。我虽与尹玮玲和吉姆见面不多,但他们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实在的,他们在我人生的一个小转折中,还起了促进作用呢!

说到与他们相识,那还是1996年的事。当时,我的弟妹陶倍玲在美国圣母大学攻读神学,我弟弟也在那里陪读。她来信说起,他们的好朋友尹玮玲和吉姆 将受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徐教授邀请去那里参观,并作一次讲座;当然,他们也很想到上海见见倍玲的父母。因此,倍玲问我是否愿意陪同他们去她父母家。我欣然答应了。

在96年的圣周前,他们初次来到了上海这个大城市。我们约好,圣枝主日,我到君王堂去参与弥撒,并与他们相见;弥撒后,我与他们一起去拜访倍玲父母。我们到达时,他们一家祖孙三代已在等候我们了。双方因语言关系,沟通难免有点困难,我就义不容辞地成了翻译。这是我首次当“口译员”,但这次的尝试成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也为我今后在医院担任翻译员打好了基础。因在世纪交替之际,国内外的医生交流也越来越多,而我也能从容地在中外医生的交谈中,担当起翻译的任务。追溯一下,我得感谢天主赐给我恩宠:在尹玮玲和吉姆首次来沪时,让我有机会并有勇气充当了翻译。

尽管怀特海夫妇与陶家在沟通时,不能畅所欲言,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共餐的热情和兴趣;倍玲父母为这两位大客人准备了丰盛的美食,可口的菜肴一盘接一盘端上桌子;虽然吉姆不断用中文说“吃饱了”,但盛情难却,他们还是尝遍了每一道菜。在欢乐的共餐桌上,处处展现了因信仰而心连心的兄弟情谊。

在送他们回宾馆后,他们还问起了我个人的情况,我很乐意地向他们分享了我的经历。我告诉他们在医学院毕业后曾被分到四川雅安,协助当地的“赤脚医生”,向广大农民传授基本的保健知识,并在医务室为当地人看病。文革以后,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硕士班,从而回到了上海;之后,又有机会多次到国外进修,甚至获得单位同意,准我到英国去进修了四个月的圣经学。尹玮玲和吉姆非常仔细地听我娓娓道来,并流露出关爱的眼神。不时还提出几个问题让我作答。我从他们的专注中,得到鼓励;我自己也没想到,竟然能以流利的英文与他们无阻碍地交流。我以往所积累的英文知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复活”了。

1997年,我又获得机会到美国进修,我趁假期到圣母大学去看望弟弟耀华和倍玲,当然,他们邀请了尹玮玲和吉姆来家吃饭。我与他们已是“老友”,能在异乡与他们重逢,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

他们从1998年后,每年来上海复旦大学授课,我也曾见了他们几次。我想,他们离家多日,一定会有一种“思乡情”,而具体应表现在饭食上,所以,我就邀请他们一起去“红房子”进了西餐。

之后,虽然我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但从弟弟和倍玲那里,常了解他们的近况,犹如与他们相见一样。因此去年,当我得知尹玮玲得了癌症后,就一直为她祈祷,但没有想到她的病情发展得如此迅速。在得知她过世的消息时,极其悲痛,她与吉姆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又全浮现在眼前。但悲痛之余,我转而又想到,我们不是永别,因我们还会在天上重相逢;心中也获得了些许安慰。

正值复活期,又是中国的传统清明节,我提笔写几句,以表对尹玮玲的思念之情。相信上主已接纳她去享永远的福乐了。

本文标题:记忆中的怀特海夫妇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