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关于圣本笃你不知道的六件事


2022-03-28 09:00:34 作者:Tom Hoopes 来源:信德网

AFP Photo

传说,一所修道院听说了圣本笃很多事迹,便邀请他去做院长。但有人出于嫉妒,就在一个杯子里下了毒,递给他喝。他就给杯子画十字祈福,没想到杯子就此破碎。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有人又在一块儿面包里下了毒,圣本笃正在给面包祈福,一只乌鸦从天而降,俯冲将面包弄得再也无法食用,他又逃过一劫。

于是,人们便把一个破碎的圣杯、一只嘴里叼着面包的乌鸦和一句驱魔词作为他的象征和标记。

你可能知道他的标记,知道他的故事,但关于圣本笃,可能还有你不知道的六件事:

第一:圣本笃是站着死的。

现在在本笃会的修道院里,仍然将每年3月21日作为圣本笃的纪念日,因为这一天他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世。(编注:在1970年以前的《罗马总历》中,他的纪念节日是3月21日。但因为此日和四旬斋期重合,所以1969年罗马总历的修订将他的纪念日移到了7月11日。)

他预言了自己的死亡,并命人打开早已准备好的坟墓。不久之后,他病了,“在他生病的第六天,他让他的门徒们把他抬进教堂,在那里他领受了圣体圣血以壮行程。”

然后,他将衰弱的身体倚在门徒们的手臂上,将手抬向天,念着经便气绝了。

站着死,为圣人最相宜:因为站着死就如战士在战场,神志清醒的将自己完全交付在天主手中。死在门徒们的手臂上,表示紧密团结,或者更好说是由谦逊所孕育的爱德,在修院造就了灵魂的团结。圣本笃将自己的生命献为牺牲,弟子们同他一同奉献:由他和他们在祭台前所形成的团体,是完善的美。

Photo Courtesy of Bret Thoman

第二:圣本笃在20岁时即创立了修会,并且始终信任年轻人。

圣本笃在547年去世时享年 67 岁,他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有智慧的大胡子老人。

但正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指出的那样,“经过孤独和艰难的考验,1500年前,当他还不到20岁时,他在苏比亚科(Subiaco)建立了第一座本笃会修道院。”他把自己在山洞里的经历和隐修,比作一粒种在地里的麦子,“变成了硕果累累的麦穗”。

圣本笃后来在他的《会规》中写道:“所有人都应被召集参加会议,因为祂屡次把良策启示给年纪较轻的人”(圣本笃会规3:3)。

第三:圣本笃吸引了从牧羊人到学者的所有人。

圣本笃不但引领社会底层的牧羊人找到祂,也吸引很多学者前来,并在他将近50岁时创建了著名的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修道院。

但丁在他对天堂的描述中描述了圣本笃,并解释说他吸引并转变了粗暴的人物。 


那座山岭——卡西诺就位于它的山坡之上——

过去曾有上当受骗、执迷不悟的人们

经常光顾,攀上顶峰;

我就是那首先把那位的名字带到山上的人:

那位曾把真理送往凡尘,

而这真理又使我们升华到如此崇高的水平;

多少恩泽之光照耀在我身上,

这就使我得以把周围城镇摆脱渎神的信仰,

而这信仰曾诱使世人步入歧途,受骗上当。

(但丁《神曲》22章)

第四:圣本笃不只拥有精神财富,还创立了现代社会的贸易体系。

“ 圣本笃是罗马帝国崩溃后重建社会时期的圣人。”

会计学教授洛伦佐·帕特利博士说,“这一切都始于圣本笃。贸易共享社会关系的整个想法都来自他。”修士们通过贸易引入了新技术、灌溉系统、作物和改善社区,并建立了解决这一切的方法。后来,“正是因为一个修士,我们才有了信贷和借记系统。”

Shutterstock

第五:圣本笃完全以祂为中心。

由于圣本笃以祂为中心,以及在所有事情上都荣耀祂,毫无疑问,他的会规也要求修士“宁愿舍弃一切为爱祂。”(圣本笃会规4:21)。圣若望·保禄二世重申他是欧洲的主保,他说,圣本笃会规教导了真福八端之道,正是这一点让欧洲得以繁荣。

第六:除了严规和苦修,圣本笃也重视喜乐精神。

人们普遍认为圣本笃是奉行严规和苦修的,这并没有错。但是,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知道与圣本笃有关的一句名言Ora et labora(工作和祈祷),却不知道这句名言完整的说法是:Ora et labora et noli contristari(祈祷和工作,不要悲伤!)无论工作还是祈祷,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平静和喜乐。

事实上,圣本笃会规旨在营造一种喜乐的氛围,首先是建立“良好秩序”,然后是减少“抱怨”和流言蜚语。

对于圣本笃来说,即使是四旬斋期也是一种喜乐。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每个修士都应该为四旬期放弃一些东西,而这“出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带着圣神的喜悦……让他带着精神上渴望的喜悦期待神圣的祂的复活。”

来源:Aleteia;翻译及编辑:一点点


本文标题:关于圣本笃你不知道的六件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