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社会道德精神追求


2006-10-30 11:20:06 作者:陈志红 来源:信德报(第282期)

——访问何光沪教授

    何光沪先生以宗教研究著称于学界,记者的采访则从何先生最近出版的随笔集《有心无题》谈起——

    记:您的研究领域是宗教,但在这本书里,却有相当大的篇幅探讨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忧虑。您是否在做一种有意的沟通,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探究连接起来?
    何:可以这么理解。我的专业主要是探究人的精神、内在的生活和超越的追求,用学术的语言来讲就叫终极关怀(更确切的译法是“终极关切”)。这个说法源于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他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的确,我写了一些非专业文章。关注的是世俗的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常常是杂文家、社会学家所关心的问题。终极关切和世俗关怀,表面看来界限分明,但我觉得,一个人若有了真正的宗教精神或进入了宽广的宗教境界,那他就会打破圣和俗的界限,就如佛教所讲:圣俗不二。关注灵魂和精神生活与关注世俗生活并不矛盾,所以基督教把“爱神”与“爱人”并列,作为“最大的诫命”。

    记:我注意到您对社会道德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并把它上升到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来加以分析。您是否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水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某种趋向性?
    何:就改革开放20年来说,看起来是有一个趋势,这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趋向,不光是伦理道德,有一种滑坡的趋势: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上,趋向于物质,趋向于感官享受;在关怀自己与关怀环境这两者之间,趋向于关怀自身,缩回自己的小天地;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趋向于无序。这个趋向当然是负面的,是很不好的。

    记: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商品大潮所带来的负面结果……
    何: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很肤浅的。这种趋向的起点要早得多,原因要深得多。它的根子从近处说可追溯到“文革”极左的、封闭的文化专制主义环境,那是一个非常虚伪而人的欲望受到高度压制的时代,我把它称为伪秩序。伪秩序一旦崩溃,就会变成极大的无秩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释放了人蓄积已久的欲望,就像把压力锅的压力阀打开,必然有一些心理震动。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原因。社会公德会受到制度的反作用,这是久被忽略的一个观察角度:长期在某种制度下生活,就会养成某种价值观和特定的道德习惯。例如,在以前那种“全民所有制”之下,因为所有者太大太空,偷窃似乎没有伤害“所有者”,所以偷窃公产者不大受良心谴责;在四人帮那种“封建法西斯专政”之下,因为假话得利真话受罚,所以说假话很少受道德谴责。而现在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说到底不就是偷窃公产吗?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说到底不是由说假话膨胀而来的吗?制度对道德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记:那么,您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何在?
    何:社会公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涓滴汇成的缓慢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好的环境影响。那么环境又是由什么造成的?主要不是由喧闹一时的运动,而是由每日每时都起作用的制度造成的。例如公用电话亭,西方的百姓很少去损坏,因为他们很清楚,公用设施是用纳税人即自己的钱造成的,损坏了意味着还要再出钱;中国的百姓很少想到这类设施是用自己的钱造的,因为纳税和拨款等制度缺少透明度。又例如城市卫生,贴标语、搞运动,显然不如严格环卫部门的责任和奖惩等制度有效。这些都说明: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建设,这当然就包括行政、管理制度以至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

    记:照您的看法,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要有一个好的制度。但制度建设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何:制度建设主要是从社会政治层面来讲的,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更深的层面,那就是教育和人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要加强人道主义、人的权利和责任以及爱的教育。而人心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追求问题,这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极大的关系。我认为可以利用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东西方宗教,来改进我们的精神状态。宗教是广义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宗教精神的精华是仁慈和博爱,它还有一个更深的核心,就是对神圣的追求。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追求。人要看到自身的不足,才会有一种自谦、敬惜的心态,才会减少妄自尊大、自我中心、争斗不已等倾向,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趋向于健康合理。
      (摘自www.philosophydoor.com)

本文标题:社会道德精神追求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