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遁入旷野 与主相遇(八)


2008-04-08 09:06:31 作者:张若翰 来源:信德报(总第334期)

    无论神慰,还是神枯,二者都是我们祈祷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经验。其实,何止普通的我们,即使救主基督以及他的宗徒们也一样经历过类似神慰和神枯经验。退省期间,默想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大博尔山显圣容、各地宣讲天国福音等活动时,我们与耶稣一起经历了神慰的美好经验。虽然神慰不能与愉悦、神枯,也不能与痛苦简单地等同,但去年的退省默想和今年圣周内再次重温耶稣的40天严斋、山园祈祷、被捕受审和被判十字架酷刑,使我对神慰、神枯以及神类分辨加深了一层认识。
    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后,圣神如鸽子降下,天父对耶稣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谷1:10-11)刚开始公开生活的耶稣,在约旦河边与天父的相遇,不但将父子关系及神人身份获得了确认,而且还受到了天父的肯定欣赏。另一次,当耶稣在大博尔山上改变了容貌:他的面貌发光,有如太阳,他的衣服洁白如光。梅瑟和厄里亚也趋前与耶稣亲切交谈。伯多禄情不自禁地慨叹“我们在这里真好!”(玛17:3),天父的祝福是“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从他!”。无论宗徒,还是耶稣,此情此景都属于美好的神慰时刻。不过,耶稣没有一直停留在那种神魂超拔的状态。他唤醒了因喜而惧的三位爱徒,带领他们下山,走向耶路撒冷,要求他们去面对他的十字架。因此“他们就深深忧愁起来。”(玛17:23)宗徒们开始从幸福经验(神慰)走向痛苦(神枯)考验。不久,耶稣自己在十字架上经历了最痛苦的黑夜考验(严厉神枯经验):“我的天主,你为何舍弃了我?”(谷15:34)“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路23:46)最后,耶稣以其复活战胜了死亡及黑暗,通过与宗徒们的相遇,将其痛苦失望(的神枯考验)转变成了幸福希望(的神慰经验)。
    从跟随耶稣之前,宗徒们就经历过“整夜劳苦,毫无所获”(路5:5)的令人失望且沮丧的失败经验。即使在耶稣升天前,经过了各种风雨考验的宗徒们又再一次经历了整夜劳苦,仍然“什么也没有捕到”(若21:4)的失败经验。但就在宗徒们整夜一无所获的神枯煎熬之中,一旦他们放弃自己,超越自我,完全接受耶稣的邀请,两次都网满了鱼,满载而归。

    在天父与圣子相遇的美好经验中,天父两次都对圣子表达了“喜悦”的心情。这显然是天父和圣子之间的一种互信和互爱的美好经验。但天父对圣子也有保持沉默,甚至长时间缺席,让耶稣停留在了一个无助的黑夜之中。耶稣也有把宗徒们留在海上的船中,整夜劳苦而毫无收获的痛苦夜晚的情况。
    从灵修层面上,依纳爵定义的神枯概念一如十字圣若望所描述的“心灵的黑夜”的死亡经验。Max Oliva认为在感性或感官的黑夜中,一切的思想、感觉、记忆都能从自己的意识中被除去,让人进入一个寂静的,无感觉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祈祷中,很多人都会经常反复地经历类似没有任何感觉的灵修状态。这比起耶稣曾经经历的那个痛苦的黑夜要轻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是要坚持,空虚自己,静静地、耐心地等待主的再来,从海面上走来。在“心神的黑夜”中,天主引人进入一个完全虚无的状态,与主结合的前期。多默牟敦认为这个黑夜比感官的黑夜“更深沉、更可怕”,它是一个“仁慈的地狱”。人必须经历痛苦煎熬的考验,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虚无,从而屈服于天主,最终才能与主结合。显然这种神枯经验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灵修失败了或倒退了。这种神枯煎熬为我们的灵修成长历程是正常的,只要坚持住,就是我们开始进步的标志了。因此,依纳爵建议“在神枯中切勿改变主意,而应恒心固守神枯之前或在前一神慰中所定的志向、所下的决心。因为在神慰中领导我们、指教我们的多是善神,而在神枯中,则是恶神;随着恶神的主意,我们决找不出正当的途径。”(神操318)
    当然在神类分辨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神慰和愉悦,把神枯和痛苦完全划等号。凡是内在的激情趋向天主的必定属于神慰;但凡人的情绪趋向了依纳爵所定义的“卑污世物”时,就属于神枯。如,淫乐犯罪者虽有愉悦,但还是处于了神枯的虚无状态,那是卑污虚假的,不可能是神慰。耶稣在守斋期间,虽然被带上了圣殿顶上,面对了天下万国的诱惑,但那是远离天主的虚假荣耀,也属于神枯考验。
    不管灵魂的黑夜,还是神慰神枯的交叉出现,只有经历了黑夜的人,才会真正了解光明的意义;也只有经得起了各种神枯考验,并战胜了其挑战者,才能进入光明的神慰境界之中,才有机会发现主,接近主,与主结合。

 

本文标题:遁入旷野 与主相遇(八)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