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土山湾的由来及其演变


2008-10-27 10:14:36 作者:苏智良 来源:新民晚报

    关于土山湾的得名,据志书记载,明清两代流经今徐家汇的有三条河:肇嘉浜、李漎泾(又名法华泾,在今虹桥路)和蒲汇塘,因河流淤塞而疏浚肇嘉浜、蒲汇塘,于是堆泥成阜,积在蒲汇塘河湾处,称土山湾。它的确切位置在漕溪北路蒲汇塘路西北一带,原来那里都是农地。1853年青浦蔡家湾孤儿院迁至土山湾,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传教士将土山削平,设立土山湾孤儿院,其址为蒲西路448号。土山湾的出名,同天主教在上海的传布密切相连。


原土山湾绘画馆

    从1864年到1934年这70年间,土山湾共收养孤儿约2500人,其建筑日益扩大。传教士在创设孤儿院的同时,创办了土山湾工艺厂。孤儿们在风琴作、图画间、印书馆、照相部、中西鞋作、五金部里学习木工、制鞋、成衣、雕刻、镀金、绘画、印刷、木版等。历史往往由于人们的一些不经意之举而增添无穷色彩,这个最初只是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却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一页。
    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皆发源于土山湾。19世纪60年代,西班牙范廷佐修士(Jean Ferrer)将在董家渡的画馆迁至土山湾,教孤儿习素描、水彩、油画及版画。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的传授机构,从样式、方法上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完备机制,使得欧洲油画以完整的技术体系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画馆延续数十年,经久不衰,涌现了周湘、张聿光、徐咏清、丁悚、杭犀英、张充仁、刘海粟、徐悲鸿等蜚声中外的画师,任伯年也曾在此学习西画技巧,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孤儿院的印刷部、发行所对外称土山湾印书馆,先以活体铅字印刷,70年代使用石印工艺,是中国最早用石印术的场所,它的铜版、珂罗版和三色版等制版技术,在沪上居领先地位。1894年成立照相制版部,把照相铜锌版设备和技术引入上海。1913年采用照相排版技术。土山湾孤儿工艺厂制造的风琴、塑像、木雕、木刻、镶嵌画、彩绘玻璃等,市场声誉非常好,产品使用于全国各地。
    随着文化事业的扩展,到20世纪初叶,逐渐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中心、方圆1.5平方公里的天主教社区,成为近代中国最具规模与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徐家汇地区的改造,原来红砖西式拱门建筑群的土山湾城区,遭受城市更新运动的严重侵蚀。一些富有宗教文化内涵的老建筑,逐渐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连土山湾的地名,在徐家汇商业文化的强势推进下也逐渐湮没了。


土山湾美术馆焕然一新

    上海都市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城市中心地带的发展,实在不应该一味追求高楼大厦,更需要整体的协调与个性的张扬,保护好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文化的根脉、精神的家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变迁史中,始终存在新与旧的博弈。与上海法租界规划思想一脉相承的巴黎,当年也存在过这样的文化冲突。拿破仑三世时期,曾对巴黎进行大规模改造,在古城区里开出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了大量五六层的楼房,但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优秀建筑。改建后的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的城市。无论是明末的西学东渐,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冲突,都在徐家汇土山湾城区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要使明天的徐家汇更加美丽、更有魅力,保护近代建筑、延续都市文脉是当务之急。

    下一篇请读:《土山湾,一个丰富的记忆》。

 

本文标题:土山湾的由来及其演变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