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耶稣会士与文化交流


2009-08-28 10:07:39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总第383期)

    今年6月1日“信德”载文说:伟大的传教士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正式开始。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文告中特别指出:“耶稣会士是欧洲文明与华夏文明出色交流的典范。”
    据此,我认为让大家都来深入探讨“耶稣会士与文化交流”为主的内容,也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活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方豪神父认为法国耶稣会士费赖之神父编著的《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是一部“不朽巨著”,本书详细记述了自1552年至1773年期间,以利玛窦为首的460余位耶稣会士在中国展开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活动,正是教宗在文告中指出的“中西文化的出色交流”。
    主内楠苑兄弟在仔细阅读了先兄梅乘骐司铎翻译的《列传》后,深有体会地说:历史证明:凡是被埋没已久,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业绩,到了一定时机,各种因素交会,加上有志者的努力,终能再现它的光彩。耶稣会是独特的一支劲旅,《列传》是讲首批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的故事。一名耶稣会士除了具有坚定纯正的信仰而外,必须在学历、学问、包括科学、艺术、外语等知识方面有相当的造诣,并能在艰苦条件下独当一面。如此严格的条件,反而吸引了大批有才之子,有志之士。《列传》中的460余位耶稣会士,就是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才。他们中不少是欧洲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有一部分是在入会后边工作边深造。于是有了这样的奇事,手拿十字架和圣经的传教士队伍中,除了有神学家、圣经学家、哲学家以外,还有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外科医生、建筑设计师、古生物学家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气象学家、测绘学家、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昆虫学家、植物学家等。总之,在欧洲科学启蒙年代和初期发展阶段,已有的各类学科,应有尽有。在文化方面,还有教育家、油画家、雕塑家、演奏家、声学家等。无怪乎他们所到之处,建了教堂,必建医院,建了修院,必建学校。发展到19世纪、20世纪,藏书楼、印书馆、研究所、天文台、气象台都相继建立。在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建立了大学,而中小学则更加普及。凡教会所办的学校,校规严,教师严,校舍及教学设施规范,教学质量,皆名列前茅。
    楠苑兄弟在来信中还问及:你们兄弟二位前辈,翻译这部长达1108页的大部头法文原著,动机是什么?
    这部《列传》中文体的主要译者是先兄梅乘骐司铎耶稣会士,他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1972年10月,中意两国建交后,当时的意大利总理要来中国访问,并提出要去杭州探望于1643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的坟墓,因为他是名闻欧洲的“中国地理学之父”。他曾在杭州传教,死后亦葬在杭州。但是中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这位传教士在华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他的坟墓在杭州何处。
    于是杭州浙江大学一位教师奉命前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及南京金陵神学院等单位查询有关卫匡国的历史资料,但毫无所获。这位教师最后来到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表明来意后,由丁宗杰神父与先兄共同接待。
    虽然耶稣会会院的图书室已在“文革”初期被破坏,但先兄手头还珍藏着那部《列传》的法文版原著,从中找到了卫匡国神父的传记,编号为N0.90,这篇传记由先兄译成中文后,交给那位教师带回复命,并指出卫匡国的坟墓在杭州城外南方井,又称大方井。那位教师把传记译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广泛注意。这件事既解决了政府部门遇到的难题,也充分证明了这部《列传》在史学上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坚定了先兄翻译《列传》的决心。先兄身为首位国籍耶稣会院长,“九八”事件后,深感后继无人,他有责任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于是先兄从1973年起,利用参加劳动后的业余时间,投入了翻译、校对、誊清工作,终于在1982年完成了全书译稿。1997年8月1日,一本长达1237页的《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中文本终于由上海光启社出版。在扉页上有一段悼念文字:
    我们以沉痛的心情得知本书的主要译者耶稣会士梅乘骐神父,已于1997年7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本书的翻译工作凝聚着他对慈母圣教会的一片赤诚之心,也倾注他对耶稣会前辈的仰慕之情。今天在把《列传》中文本正式发行之时,我们特别怀念这位可敬的年迈的耶稣会神父,祝他息止安所,长眠主怀,因为他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传教士的一生,他可以无愧地借用圣保禄的话说:“至于我,我已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奠祭,我离开人世的时候已到。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我坚守了信仰。现在等待着我的是正义的华冠。”
    我之所以要在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特别介绍《列传》的内容,因为其中数百篇传记,可以说都印证了当今教宗指出的:“耶稣会士是欧洲文明与华夏文明出色的交流典范。”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利玛窦,他在《列传》中的编号是“N0.09”。 

本文标题:耶稣会士与文化交流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