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印度修女德肋撒——爱的哲学(连载二)


2012-01-09 14:09:48 来源:《信德报》2012年1月5日(总第472期)

献身给贫苦大众是天意
    德肋撒姆姆,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的首府斯科普里。德肋撒出生的时候,斯科普里还属于奥图曼帝国,也就是日后的阿尔巴尼亚,这就是她自己说她在阿尔巴尼亚出生的缘故,
    后来斯科普里又成为原来的南斯拉夫一部分,到了南斯拉夫四分五裂之后,斯科普里“今天”又成为马其顿的首府了。
    德肋撒的父亲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开杂货店的,有的说他是给人造房子的。总之,说德肋撒“家道小康”是没错的。她上的是天主教学校,倒也没有什么特殊与众不同之处。说起德肋撒决心献身给贫苦大众,终身侍奉她的“神”,只好说是天意了。在她12岁那年,学校里来了一位教课的神父,这位神父原来是在印度传教的。德肋撒对于印度这个远在天边的神秘国度,“心向往之”,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受到这位神父的启示。

德肋撒“救济院”天主教认可的慈善机构
    德肋撒决心做修女,家庭原先并不赞成,但是后来见到她意志坚定,还是随她去了。她最先进了爱尔兰的修道院,一年之后,如愿以偿到了她向往已久的印度。在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头一次接触到那种赤贫伤残,印度“种姓制度”里最下层的所谓“贱民”,她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莫非上帝就是要她来为这种人服务的么?如果她本人还有一丝一毫不确定的话,在一件事发生过后,这一丝一毫的怀疑心理也就一扫而光了。
    1946年9月10日,德肋撒修女因为可能感染上肺结核养病,康复过后,搭乘火车返回加尔各答。她回到加尔各答之后,立即多方奔走,在1948年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收容了五个流浪街头的孤儿,使他们有机会读书识字。这就是德肋撒修女专门为贫苦大众行善的开端。那一年,她还创办了头一所“救济院”,专门收容和照顾那些无家可归,没钱治病,甚至垂死的人。当时一开始的时候,只有12个人。1948年之后,德肋撒姆姆的名字已经在当地逐渐传开。由于德肋撒姆姆的“救济院”办得非常成功,天主教教廷在两年之后,即1950年,正式承认她的“救济院”是天主教的慈善机构。同一年,德肋撒姆姆也取得了印度国籍。

“慈善王国”遍及全球
    德肋撒姆姆的“救济院”从加尔各答的头一家,发展到印度其他的城市,不但收容无家可归的苦难流民,1957年还开始救治人见人怕的“麻风病患”。就这样,她的组织日益扩展,从印度发展到斯里兰卡、坦桑尼亚、澳洲、意大利,1991年还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头一家收容“艾滋病”病人的收容所。如今德肋撒姆姆所建立起来的专门行善的“慈善帝国”,已经遍及全球,超出100个国家,“救济院”有500个以上,专职的服务修女达到2000多人,为她组织工作,非专职的人高达16万之多,至于实际受惠的人数,超过了400万人。

德肋撒姆姆“慈善王国”对于收容救助的人,分文不取
    德肋撒姆姆本人既不为利,更不为名,1969年“英国广播公司”为她的组织以及她的救助工作拍摄了一部记录片,德肋撒姆姆的伟大事迹才为印度以外的人们知晓,从此名扬国际,给予她事业的捐款也纷纷涌进。  摘自《桃红满天下》

本文标题:印度修女德肋撒——爱的哲学(连载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