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请为周守仁主教、香港教区及香港人民祈福!今日下午三点开始晋牧典礼


2021-12-04 11:26:42 作者:综合网络 来源:信德网

12月4日下午三点,香港教区迎来新正权主教的晋牧典礼,耶稣会周守仁神父接替现任宗座署理汤汉枢机掌管天主教香港教区。今年5月17日梵蒂冈公布了教宗方济各的这一任命。

周守仁主教的晋牧礼仪于香港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举行。宗座署理汤汉枢机主持周牧的晋牧典礼。

礼仪中宣读福音后,举行授予主教圣秩礼仪,由资深教区司铎曾庆文神父向汤枢机引荐候任主教;再由何明哲蒙席及李亮神父分别以中英文宣读宗座任命状。候任主教在汤枢机的讲道后,作出圣秩许诺,决意藉圣神的恩宠,履行他的职务。


周守仁主教1959年8月7日在香港出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后,于1984年9月27日进入耶稣会。初学期间,他在香港完成神哲学学业,并于1994年7月16日在香港晋铎。后继续在美国深造,获波士顿哈佛大学(2000-2006年)人类发展与心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4月17日发终身愿之后,在香港和九龙的两所耶稣会学校担任校监,任香港大学荣誉助理教授,以及耶稣会的培育导师。从2009年起,担任耶稣会中华省教育委员会主席,2012年起在香港教区圣神修院教授心理学。


2012至2014年,成为香港教区司铎议会成员,2013至2017年担任耶稣会省咨议员,并从2017年起担任教区教育委员会成员。从2018年1月起至今,一直担任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从2020年起,任香港男修会省会长联合会的副秘书长。


“如果我当初没有在香港筹建‘耶稣会大学’,就未必会做耶稣会中华省会长;如果没有做省会长,就未必有人留意到我,委任我作主教。如果当初能够兴建耶稣会大学,现在便忙于办大学,而不是做主教。我相信天主一直为我铺路去服务祂。”

2011年,周守仁主教在香港筹建耶稣会大学,希望推动“文理教育”,为青年提供全面而文理兼备的大学教育,就如他当年留学美国,在明尼苏达大学时被文理教育开阔眼界一样。虽然耶稣会大学的建校计划于2015年被逼搁置,但周主教当时担任两间华仁书院校监,在教育工作上仍然不断为青年推陈出新。


公教家庭 圣召种子萌芽

周守仁出生于香港公教家庭,在湾仔炼灵堂(圣母圣衣堂前身)领洗,中学入读香港华仁书院。虽然患病影响了学业,但间接令他将更多心思放在宗教与课外活动之上,埋下了修道种子。

种种际遇,令周主教相信天主总会照顾,也给他机会去服务。圣神父前,周守仁到美国修读了组织发展硕士课程,其后担任耶稣会省会长,深感当年所学能切合职务的需要。

主修心理学 讲求聆听与陪伴

“圣神父后,我想过读工商管理博士,但因为不想在1997年这变化甚大的一年离开华仁学生,所以选择留在香港,待1999年一切稳定后,才到美国哈佛大学修读心理学博士。”从学士到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培训,让周主教更具同理心去聆听,特别是陪伴青年,“当我与青年一起,就会用贴地的方式跟他们对话,不离地 ⋯⋯ 就如我牧徽上的长颈鹿,我希望帮助青年望得更远。将来是属于青年的,他们不应被当前的事所局限。”

在两所华仁书院内,周主教教导青年“成己达人”(men and women for and with others),不盲目追求聪明与考试成绩,培育能力的同时,更致力培养良好的品格与道德价值观,“很高兴华仁不是以成绩闻名,华仁毕业生能取信于人,让他人从毕业生的言行成功分辨华仁的气质。”


仍是众人的父亲 会士的兄弟

这位贴地的候任主教,希望未来也继续成为青年的同行者:“虽然我是主教,但如果学生继续称我为神父,我仍乐意继续当他们的神父。我也告诉耶稣会会士:在你们面前,我仍是你们的兄弟 Stephen。”

担任两间华仁书院校监14年,周主教自言曾面对不少风波与争议,但种种经验都是历练,令他变得更加坚强。

如今获委任为教区主教,生活因此出现改变,例如不断有人送他礼物,“很多人都给我送书籍,我也看不完。我呼吁大家不要送我礼物,把善款捐给明爱或教区筹募建堂及发展基金委员会”,让明爱去扶助贫苦、教会得以发展,兴建及维修圣堂。

面对忙碌的生活,周守仁神父透过茹素和勤做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当初加入耶稣会、远赴爱尔兰接受培育期间,大量的肉食令他对肉类生厌,转而茹素。虽然,在哈佛大学念博士期间曾患上大病,但最终康复过来,返港后奉行健康生活与均衡饮食,让他回恢复精力。

周主教希望能多陪伴修生,聆听他们的心底话,给予他们支持,继续成为青年的同行者。

对自己、对香港教区及年轻人的愿景

香港教区翘首以待接近三年,终于有了新主教。周守仁主教在晋牧前,接受麦冠达神父主持的《麦神问号》节目访问时,道出他对自己、对香港教区及年轻人拥抱多元、和而不同的愿景: 

以圣人斯德望作为主保的周主教欣赏圣人的勇毅精神,富勇气去宣讲天主圣言,他渴望拥有这份恩宠。

希望效法教育及宗教路上的启蒙老师狄恒神父,学习其怜悯和乐观的精神。

感恩多年来的教育工作经验,让自己懂得将复杂的概念表达出来,更重要是学懂如何陪伴年轻人。今天年轻人所面对的问题,跟廿年前经已截然不同,他坦言自己亦需要学习。

希望年轻人的目光能够看远一点,现在所面对的困难不是永远的,只要看远一点,所见到的会影响你现在如何生活,去创造未来。当你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便能计划自己怎样前行。

希望香港教区与香港人同行,而且是有方向地前行,即使辛苦,亦希望在生命中,找到真、善、美、爱。


周守仁主教在耶稣会的培育下成长,加入耶稣会响应圣召,实践依纳爵灵修,培育青年在人生路上明辨慎思,近年亦担任耶稣会中华省会长。

周守仁主教把他的牧民理念,都展示在牧徽之上:盾形左上方的长颈鹿,它那颗大大的心和长长的颈,象征了广阔的胸襟与视野:“既要站得高, 同时要望得远。”另一特别之处,是长颈鹿破格地把头伸出了牧徽盾形之外,象征视野不受任何框架局限。

这份保持高瞻远瞩与胸襟的愿景,提醒他在主教牧职之中,要活出耶稣会士的交谈与辨别精神,与教友携手向前。“我属于学术型,提醒自己保持宏观视野的同时,也要贴地而立,就像长颈鹿一样。但如果两脚停留在地上,人就不会向前行,所以要适时贴地、离地,才能迈步向前。”周守仁主教期望与教友同行迈步,去服务教会以至整个香港社会。

分享牧民理念 拥抱多元

周守仁主教晋牧前与公教报分享他的牧民理念与修道生活。耶稣会士实践依纳爵灵修,勤于辨别天主旨意,身为耶稣会士的周守仁主教希望与众人一起在圣神内,以信仰眼光分辨,好能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教会并非企业,不一定需要大型的管理策略。因着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稳步向前走,应付未知的将来。因此,我希望与教友一起分辨和学习。”他指出本届世界主教代表会议的共议精神,能推动整个教会一起分辨与同行,让教友走得更远。


放下大家长式心态 作出改变

人需要进步,教会亦然。周守仁主教鼓励教友打破思想的界限,“教会有时过于注重规矩,我不喜欢被称为‘神长’,那有点‘大家长式’味道。”他担心家长式思维窒碍教友成长,深信修道人与教友都是基督的肢体,以基督为首,毋需受长幼有序的概念所限。

他强调本地教会需要作出改变,这改变难免要众人放下固有做法,“教会需要成长,成长包含改变,最重要是大家一起分辨,从而向前迈进,有所成长。”他已作好准备,与不同风格的团队成员合作,彼此聆听,互相尊重。

过去两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对香港教会以至整个社会实在是一大挑战,周主教体会到教会与社会皆上了宝贵的一课:“疫情有痛苦但也有祝福,让我们学习去爱。过去两年,社会上有不少美丽的善举,例如是捐赠口罩及防疫包予有需要的人。”

香港意大利两地教友 同心为周守仁主教祈祷

宗座外方传教会神父于1858年来港服务,协助建设本地教会,待教区发展成熟后,交棒予香港神职人员管理。如今香港喜获新主教,该会传教士发起意大利教友与香港教友在晋牧礼当日、同心为周守仁主教祈祷。

在意大利,宗座外方传教会的国际修院订于12月4日早上11时(香港时间晚上6时),在该国北部蒙札(Monza)主教座堂举行大型祈祷聚会,当地修生和教友响应,祈求圣神降福新主教及香港教区。

在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发出通告,吁请各堂区于过去两个主日的各台弥撒,在信友祷文中为候任主教周守仁神父祈祷,“求主赐他智慧、毅力和健康,好能领导香港的天主子民,在现今社会,宣扬福音。”教区视听中心及教区青年牧民委员会联合制作的网上平台“沸点”亦呼吁青年,于12月初为周守仁主教祈祷,同时为教区承先启后、继续履行福传使命而祈祷,并配合克己、爱德服务或其它善工。

曾服务香港多年的宗座大修院院长欧阳辉神父(Luigi Bonalumi)和学院校长柯毅霖神父(Gianni Criveller)虽然已返回意大利家乡服务,但仍心系香港教会,发起上述祈祷会为香港教会祈祷。

祈祷会播放同日举行的周守仁主教晋牧礼的相片,与意国教友分享喜悦。信息分享方面,大会也播放圣座万民福音传播部部长塔格莱枢机(Luis Antonio Tagle)的录像分享片段,暂时返意的宗座外方传教会周伟文神父(R. Milanese)表示, 席间会向当地教友介绍香港教会的面貌,一位在当地工作的香港教友也分享感受。

今年是天主教会在港福传180周年、香港教区成立75周年,宗座外方传教会香港区会长施永泰神父(Pasini Giorgio)表示,这次祈祷会延续了两地教会的密切与友好关系,也让意国教友加深认识香港教会。过去多位宗座外方传教会神父担任香港教会首牧,施神父指出,该会传教士现在仍继续在港陪伴香港教友,透过不同方式关怀香港人。

另一方面,加拿大华人教友成立的多媒体福传事工“生命恩泉”,呼吁香港及散居全球各地的华人教友,为周主教以及香港教区诚心祷告,作为送给周主教的礼物。生命恩泉在祷文中祈求圣神带领及助佑周主教,“带领香港教会及所有在羊栈内的子民,团结一致,排除阻碍圣神工作的所有分歧, 信靠基督,为香港教区及福传工作而努力,愈显主荣。”


牧徽、礼冠、牧杖、小圆帽

每位主教都会有一牧独特且寓意深远的牧徽,在晋牧礼仪中,候任主教会穿戴不同的礼服、高冠、权戒、小圆帽及令牌。在祝圣礼中,亦获得主礼授予福音书、戒指、礼冠及牧杖。

周守仁主教的牧徽,当中有着代表天主圣神的鸽子,心胸广阔而具视野的长颈鹿,促进相遇且具香港特色的青马大桥,以及多元而合一的中心标志;因为是耶稣会士,他在牧徽上选用了耶稣会的符号,其格言更用上了耶稣会的座右铭“愈显主荣”。

牧徽盾形左上方的长颈鹿:长颈鹿有着颗大大的心以运送血液到头部,这象征了广纳和慷慨的胸襟,长长的颈亦让牠有着广阔的视野,“视野短,容易制造恐慌给自己,看得长远些,没有那么紧张。”“我以往在香港华仁书院的办公室,便有着学生画给我的长颈鹿图画。”长颈鹿在牧徽中特别之处,是牠也破格地把头伸出了牧徽盾形之外,视野不受局限。

至于鸽子所象征的天主圣神从外飞入牧徽盾形右上方的部分,这同时意味着圣言成为血肉,救恩介入人类历史当中。鸽子的形象取自创世纪诺厄方舟的故事,鸽子衔着橄榄树枝,枝上七色叶便代表了天主与人立约的彩虹标记,表明再没洪水消灭大地,“这是天主珍惜生命和爱的承诺”。

牧徽的中心标志代表着多元而合一,当中不同颜色线条代表不同的人,但同时也连在一起,反映出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要欣赏彼此的不同,再在多元中找到共同关注点,继而一起合作。

主教牧徽下方选用了青马大桥,教会的使命是成为不同界别走过来相遇的桥梁,而耶稣会来华传教先贤利玛窦神父便是推动交流的桥梁,“桥本身就是让人踩过自己,没有人行,这条桥就没有用了。”而桥下流水,象征时间流逝,亦代表教会作为桥梁的使命则持续不变。

周守仁主教期望牧徽能展现他的牧民关怀,又恳请众人继续为教区和他祈祷。


礼冠是主教举行礼仪时,穿上祭服后,加戴的帽子。它由两片硬布料组成,铺以金丝或以宝石装饰,高约30公分,后方配有两条飘带;主教一般坐在宝座、讲道、降福教友或游行时, 都会戴上礼冠。

牧杖是牧职的标记,代表主教的地位与牧灵职责,即照顾整个羊群。牧杖的下端较尖,上端为半圆或整圆形;在材质上会选用金银,或是用木材制成,再镶嵌装饰。主教在主持礼仪时均可使用牧杖, 但使用时需要同时头戴礼冠。主教拿牧杖时,牧杖上端圆形朝向教友, 或是要祝圣的物品。在共祭时,只有一位主教可以使用牧杖,而在管辖的教区外,主教必须有该区主教的许可才能使用牧杖。

除了以上的标志外,主教亦要戴上紫红色的小圆帽。小圆帽的来历可追溯至梵二大公会议礼仪改革以前,因为那时候进入圣职的第一步便是领受剪发礼,由主教在被选者头上剪一圆圈,再戴上小圆帽来御寒。虽然剪发礼现在已经取消,但小圆帽已演变成其中一项礼仪服饰,主教仍保持戴小圆帽的习惯,并在行礼时,于高冠之下,配戴小圆帽。小圆帽的拉丁文称为“只对天主脱下”,所以在念全部感恩经及明供圣体前,主教应当脱帽。

戒指是职权与盟约的记号,戴在新主教右手的无名指上,表明他会保护圣教会,使她信德纯正,圣洁无瑕。

主教的戒指有不同图案,周守仁主教戒指上的“HIS”字样,是耶稣会采用的符号,即古代的“基督图”,是“耶稣”的前三个字母 Iota、Eta、Sigma — IES。

主教十字架上的“ΧΡ”是希腊文“基督”首三个字母;“A”是希腊文首个字母 Alpha,“Ω”是最后一个字母 Omega,代表基督是原始和终结,是历史的主宰,出自《默示录》(一8):“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将来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这样说。”十字架的凯尔特(Celtic)设计风格,是要纪念周守仁主教是在爱兰尔开始接受耶稣会培育。

周守仁主教在晋牧礼仪中,登上有其牧徽的香港教区主教座位;在教友的鼓掌欢迎下, 主持礼仪中的感恩祭宴。


与大陆教会的情缘

长期从事教育的周守仁主教关心大陆教会,热心港陆两地的学术交流。他曾于2014年和2016年两度来大陆参加由两地高等院校及教会研究机构合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表达了他对青年、教育及对话、合作的关注和积极态度。

2014年11月18-19日在石家庄由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原道学会和信德文化研究所举办的第四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上,周守仁主教发表“耶稣会教育——开放、卓越、全人教育、为人和与人同行”论文。(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2016年11月21-23日在北京由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原道学会和信德文化研究所举办的第六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当代世界秩序与宗教关系”研讨会上,周守仁主教发表“为新地缘政治对话与合作:一些伦理和宗教教育的看法”论文。


在“为新地缘政治对话与合作:一些伦理和宗教教育的看法”的论文中,他曾写道: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对于标志着 1960 年代、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那份纯真、充满理想和憧憬已经日渐消逝而感到悲伤难过。从前人们是 助人为本、以礼相待、彼此尊重、处事多多少少讲道理。今天,部分所谓“发达和发展中地区“似乎变得更加务实、急功近利、相对、多元、自我、偏爱煽 情、非理性及行为粗鄙。总而言之,现今世界为七、八十年代的人,就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乱局。没有可靠的规范让我们可以相互指望。同时,全球化亦大大 缩短了文化、意识形态和宗㔁信仰之间的距离。

在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一带一路“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制订的大胆政策,这必将为 中国与沿边一带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创造机会。不过,这些新的合作方式势将不能避免文化、意识形态、法律、政治,甚至宗教冲突的挑战。但“通过适合的伦理和宗教教育,我们仍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成为有成效的终身学习者、伦理道德的媒介、有学识体会的信仰者,好在后现代和全球化的世界秩序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能够通过各方之间的真诚对话和创意合作,在我们的未来的世代得到建设性的解决。”

(来源:公教报及信德网)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

本文标题:请为周守仁主教、香港教区及香港人民祈福!今日下午三点开始晋牧典礼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