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北京的天主教建筑


2003-04-08 17:14:22 作者:张克祥 来源:中华文苑网

    矗立在街道旁雄伟的教堂,早己融入了北京的风景,为古城增添着带有异国情调的绚丽.....

   北京是一个胸襟开阔,脾气和善,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自元朝在此建都至今数百年来,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源自不同地域的宗教,都在这里找到了一片沃土,扎下了根,并保持着繁荣。老北京人于习惯中略带好奇地看着大街上葛衣麻履的和尚、老道,或者白巾黑袍的修女,不时向他们投去一个和善的微笑。而夹杂在四合院中古朴的寺庙,矗立在街道旁边雄伟的教堂,也都早己融入了北京的风景,为这座古城增添着带有异国情调的绚丽。

东交民巷天主堂 东交民巷天主堂内景 西北旺北京教友公墓圣母像 绿树丛中的南堂(宣武门堂)

  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据查,门头沟的后桑峪村在1294年就曾来过两个外国传教士,他们不知为什么要跑到老远的那个小山村去传教,1334年,在几间民房里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明末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接着,日耳曼传教士汤若望于明末天启二年(1622年)来到北京。自此,天主教堂在北京建了起来。目前城内属北京教区的有8座天主教堂:东堂,西堂,南堂,北堂,东交民巷堂,南岗子堂,平房堂,东管头堂。还有9座在郊区。总共是17座。

  由于天主教源于西方,因此北京的教堂建筑形式皆与西方教堂相似,即以罗马式,哥特式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大多数天主教堂都是正立面朝南(而外国则是坐西朝东的)。其中,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和内部挺拔的尖拱券顶所烘托出的向上感,以及刻意追求的悠长的交混回响使神父的声音听起来充满神秘感,因而特别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睐。不少教堂的建筑形式都受到哥特式的影响。 天主教信奉耶稣基督,特别恭敬圣母玛利亚。在这十几座教堂外都有为她修建的"圣母山"或"圣母亭"。山是中国园林特有的假山,圣母安立在山洞之中。红柱琉璃瓦顶的中式亭子与洁白的圣母像显得十分和谐。其中永宁堂的"圣母亭",考虑到圣母像比较高大,特意将柱子拔高了许多,这是很有意思的。

   市内最古老的天主堂是南堂。一般人都叫它宣武门堂。初时利玛窦在此建了一座小教堂,1650年汤若望将其扩建为北京城内第一大教堂。顺治皇帝曾二十四次来此与汤若望促膝谈心。1775年南堂被毁于火灾,后清乾隆皇帝赐银万两重修。1900年再次被焚,1904年重修。它有三层院子,中式的主入口内的第一进院里以圣母山为主,东院为教堂,西跨院是住房。此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等。教堂正立面朝南,为巴洛克式,室内则采用了罗马式的手法。三个雄伟而不失细腻的拱门将入口妆点得很有特点。

  北堂原址在中南海湖畔蚕池口(今旧北京图书馆斜对面),1703年开堂。1887年因中南海扩建,将其拆除,后来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于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时加高一层,成为今日所见之庄严秀丽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

    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堂,始建于1655年,原是顺治皇帝赐给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二人在空地上建了一座小教堂,由于地震和战乱,曾多次被毁。1904年重建。198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堂。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东堂的正立面朝西。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2000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工程政府拨款1.3亿元将内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加喷泉地灯, 改建圣若瑟纪念亭。值得一提的是,原有院门因在道路红线内而不得不向里挪了2米。但其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教堂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使不少老北京都以为它是原来的老院门。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东堂迎来了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

  西堂在西直门内大街南侧,是这四座堂中的小弟弟,始建于1723年,1912年重修。因毗邻的药厂未能迁出,所以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出它的模样来。然而室内精美的科林斯柱子及哥特式的尖拱券,使堂内高大雄伟而不失秀丽。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始建于1901年,原是为住在此地的外国人所建,现划归北京教区所有。它的入口也在南面,从外到内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三个主尖塔和多个尖塔状装饰物上下呼应,相得益彰。

  朝阳区的平房天主堂始建于1922年,以后曾先后用作灯泡厂、敬老院,1991年复堂,北京教区神学院迁入。1996年加建钟楼,外观干净简洁,室内朴实大方。

  南岗子天主堂在崇文区花市一个小胡同里,始建于1923年。由于地块所限,它与西堂一样也朝北,一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给狭长的小院带来了几分生气。

   东管头天主堂是市内8个堂里最小的了。它在北京东南面丰台区东管头村。始建年代不详。这里原来是一座普通平房,1991年拆去旧房在原址建一新堂。其风格完全是建筑师灵感的体现,正立面比例匀称,两边上翘做欲飞状,很有性格。

  郊区的9座天主教堂,多建在教友众多的村庄里,建筑面积一二百平方米,虽是农村教堂,但在朴实的基础上尽心修饰,力求具有性格和特色。

  通州区有3座:龙庄天主堂,牛牧屯天主堂,贾后疃天主堂。

  龙庄天主堂老堂始建年代不可考,老乡都说:"总有一百多年了吧!"1998年新建,为一红砖建筑,矗立在村西,正立面朝南,高高的尖塔直指蓝天,颇为壮观。牛牧屯天主堂1901年建,后被毁,1988年重建。主堂面积158平米,外表红砖,堂内朴素洁白。神父住房窗明几净,客厅宽畅明亮。贾后疃天主堂老堂建于1897年,新堂建于1986年,2000年再度装修,外形类似南堂,三个半圆的拱形屋顶很有特色。

东堂(王府井大街) 东堂夜景 通县龙庄天主堂 门头沟 后桑峪村天主堂

  大兴县有3座:求贤村天主堂,牛房村天主堂,西胡林村天主堂。

  求贤村天主堂建筑形式很一般,但有个独立的院子。牛房村天主堂老堂约建于二百年前,建筑雄伟壮观,后被拆除,重建于1986年。其主堂几乎紧贴南面的村小学。据村民说,正在与教育局商讨小学搬家事,如可行,则重建的教堂地盘有望扩大。西胡林村天主堂是-座灰砖建筑,一看形式就知道是仿南堂,连院落布局都极相似。入口处第一进院子西侧为圣母山,神父住在绿荫覆盖的西院。东面是主教堂,灰色的墙面,白色的装饰线宁静、和谐,在农村诸教堂中是相当好的一个。

   门头沟区也有2座:后桑峪村天主堂,曹各庄天主堂。

   后桑峪村天主堂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早在元末元统二年(1334年)就曾建一小教堂。教堂门口狮狗身上刻的"镇宅吉利,怀林德义"可以为证。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教堂扩建。1988年翻建为今日所见之新教堂。高耸的白色塔尖在雄伟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壮观。依山势修筑的一条曲曲折折的"苦路",通向半山腰的"圣母山",形成特有的气势。此教堂是曾为抗日立过功的。曹各庄天主堂规模很小,为1995年新建。

北堂(西什库堂)外景 东管头天主堂

  距北京市最远的是延庆县大山沟永宁天主堂,始建于1902年。虽然远在山区,却是极有气魄的一座堂。四个尖塔冲天而起,像是简化了的北堂。院子的大门是中式的,旁门不知为何却是西洋古典式的。据当地人士说,此旁门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为了纪念利玛窦和汤若望、南怀仁这三位外国传教士,在市内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立有墓地和纪念碑。1994年将原位于此处的北京天主教陵园迁至美丽的近郊海淀区西北旺。去世的神职人员及教友的骨灰安放在这里,排排绿柳前洁白的圣母像安静地伫立在院中。 在大兴黄庄和海淀后八家村分别新建的"中国神哲学院"和"北京神哲学院",是培养神职人员的最高学府。其中"北京神哲学院"建筑群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所设计,很有新意。

  天主教建筑在北京繁多的建筑形式中独树一帜,不但为教友们引以为自豪,也被市民和游客所称颂。

本文标题:北京的天主教建筑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