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董家渡天主堂建筑风格的由来


2008-02-23 09:42:26 作者:蒋煌纪 来源:信德报(第329期)

    董家渡天主堂位于上海市董家渡路和万裕街的交汇处,兴建于公元1847年,用了六年时间始建成开堂。她在上个世纪曾是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座堂。自徐家汇天主堂落成后,它的传教中心地位才被取代。因此,这所砖木结构、风格简洁的老教堂真可谓是天主教堂中的长者了。


董家渡天主堂

    巴洛克建筑的开篇作是梵蒂冈的伯多禄大殿的伯多禄广场。董家渡天主堂是参照意大利罗马的早期巴洛克代表建筑——耶稣会圣堂所建的巴洛克建筑。
    耶稣会圣堂是为了当时新成立的耶稣会建造的圣堂。坐落于意大利的罗马。圣堂属木石结构。是巴洛克建筑的第一个代表作。它打破了古典建筑的规则,开创了灵活多变、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
    圣堂的设计简单、新颖,独具特色。圣堂的正立面充分体现了反理性、反传统的设计。为了造成节奏不规范变化使用的双柱,不顾结构逻辑的大门上方两个套叠的山花。圣堂内部的祭台前小穹顶的穹顶画十分有特色,体现了绘画、雕塑及建筑艺术融合的巴洛克特点。
    教会从特利腾大公会议后,结出了美满的果实,形成了17世纪教会生活的奇妙繁荣。巴洛克艺术就是其中一枝美丽的花朵。教宗克斯汀五世曾说过:“罗马不仅需要天主的保佑,而且也需要美,需要美的安逸和世俗的装饰”。
    巴洛克是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更精确的划分是流行于天主教国家的艺术风格。把17世纪整个欧洲艺术都属于巴洛克风格是宏观的划分。因此,要了解巴洛克艺术,必须到天主教建造的圣堂中看一看。教会从开创时期起,给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不同样式的圣堂,有巴西利卡式、罗马式、哥特式、古典式、巴洛克式……巴洛克圣堂是其中最豪华壮丽、金碧辉煌的样式。有的艺术史家甚至认为整个艺术史可分为两类:古典式和巴洛克式,前者代表理性,后者代表激情,曾经作为欧洲艺术史的主旋律。
    巴洛克(BAROQUE)一词在西班牙语中,是指大而形状不匀称的珍珠,以别于习见的光滑、圆整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大量运用动态的形状,如用长方形代替方形,用椭圆形代替圆形。这些形状被用于广场平面、室内平面以及台级、阳台、纹章等上面。就椭圆形来说,它仿佛是一个圆形经过挤压之后形成的,因而似乎具有可变动的弹性,为巴洛克建筑家们所喜爱。
    巴洛克建筑还追求强烈的体积对比和光影变化来产生触目的视觉效果。被特别用于建筑物的正立面,把嵌入墙面的平整的壁柱变成了从墙面突出的半圆柱和圆柱。因为圆柱和悬垂的檐口在墙上造成了丰富的阴影,给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刺激。正面的山墙常常被打破,让它缺去顶部,嵌入纹章、匾额或其它雕饰,墙面上作深深的壁龛。这些手段造成了光影交替、明灭不定的视觉效果,强烈地增加了动感。
    曲线是巴洛克建筑的基本语言,几乎无所不在。还有新奇的六角形、圆瓣十字形和玫瑰花形等等的平面形式。立面上的曲线大量应用使墙面凹凸起伏。
    教宗额我略十六世1846年3月27日发布的赦令,南京主教有权在教区里选择一位由他认为在天主台前最称职的附有继承权的副主教,并把他祝圣。罗伯济主教选择了赵方济神父为继承人,教宗批准了罗伯济主教的选择。1847年的圣神降临瞻礼赵方济神父在浦东金家巷被祝圣。罗伯济主教在离开中国前,他给他的继承人赵方济在教区的中心地点——上海,建造主教公署。罗伯济主教从政府代偿的旧教产三块土地中选择了处于城郊居民密集的黄浦江边的董家渡。
    上海董家渡天主堂始肇于1847年11月21日罗伯济主教离开中国回欧洲的当天。主教在大堂位置放上第一块基石,举行了奠基仪式。由耶稣会的西班牙籍艺术家范延佐辅礼修士参照了坐落于意大利罗马的耶稣会圣堂的设计图样。先由辅理修士马义谷,后由方济格会神父芒吉里督造。1848年到1853年之间赵方济主教不断向法国皇帝、英国女王及欧洲劝募。1848年部分新建的工程倒塌。1849年5——6月江南地区遇到了百年未见的水灾,上海的浦东和松江地区水灾特别严重,成千上万的人需要救助。主教带头每两天给四、五千难民供应救济粮,迫使建堂工程中断了几个月。最后,终于放弃原稿式样,在原设计图样的三分之二高度上封了顶。取消了原图稿中第三层的一排玻璃窗及圣堂中央圆顶。在完成徐家汇圣堂的建筑工程后的罗礼思神父来主持督建圣堂的工程,直到1853年正式建成。因此,圣堂受西班牙的巴洛克风格影响较深。正立面对称地设置科林斯式柱(Ordine Corintio),是按女性躯体尺寸和比例创造的,最多是其直径的八倍,甚至于九倍。具有比爱奥尼柱式更纤细的特点。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蓝外,其它各部分与爱奥尼柱式相同。上面的三角形山花都属巴洛克风格。圣堂奉方济格沙勿略为主保。故也称方济格堂。
    圣堂可容纳2000人,圣堂墙面的上部到处雕刻着浮雕。浮雕呈现出具有纯中国味的花卉图案。方济格在日本传教时知道,日本人称中国为上国,日本人也常说:“如果天主教实在有崇高的价值,文明的中国必早已信奉了”。以用来显示方济格要面对的是一个古老的国家。董家渡天主堂在大堂装饰用了莲花(中国传统艺术中把“莲”和“连”谐音。在此处,用来表达和天主心连心。)、葫芦(中国传统艺术中把“芦”和“禄”谐音。在此处,把传统思想中的“受禄”用来祈求天主恩赐信众幸福安康。)、鹤(我国古代官吏分品级,由一品至九品。一品为最高官职。当朝意为主管国事。图案借鹤的雅名“一品鸟”来表达对天主的崇拜。)、剑(剑在教会里是权威与正义的象征。天主的话被形象地用剑表示,在启示录1:16中说:“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二刃的利剑。”在教会的许多末日审判的艺术品里,基督便持剑。剑还是死于剑下的殉道者的标志,如:玛弟亚、雅各伯、玛窦、达陡、保禄。以剑贯心还表示痛苦,尤其是基督受难时的圣母玛利亚。如圣母七苦就用七把利剑来表示。)等等。
    董家渡天主堂内部同样使用了巴洛克风格的双柱,有四对双柱组成。即8根爱奥尼柱式(Ordine Ionico)。该柱的粗为2.5米。爱奥尼柱式其特点为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9-10倍。柱身为凹圆槽,槽背呈带行状。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1/5。爱奥尼柱式是按女性躯体尺寸和比例创造的。爱奥尼柱式高度最多是其直径的八倍半,好多时候还没有这么多。(在原设计图样的三分之二高度上封了顶。取消了原图稿中第三层的一排玻璃窗及圣堂中央园顶。故董家渡天主堂内8根爱奥尼柱式显得臃肿的比例,没有显示出其秀丽的特点。)
    董家渡天主堂是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座堂。
    1913年上海天主教公教进行会总部设于此。
    1933年第一位国籍神父管理董家渡天主堂。
    1981年——1985年五年间圣堂落实政策被逐渐归还。

 

本文标题:董家渡天主堂建筑风格的由来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