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怀念我的母亲


2009-09-15 09:26:33 作者:李梅 来源:《信德报》2009年9月1日,25期(总第384期)

    6月30日下午,母亲张献美遽然撒手尘寰,离我们而去……
    母亲的一生,是含辛茹苦的一生。
    母亲生于1952年8月,自幼领洗进教,圣名玛利亚。母亲兄弟姊妹六人,排行第二。姥爷年轻时就得了大病,远嫁河北的姐姐无法回家伺候,而母亲最大的弟弟也才12岁,是母亲一人拉着地排车,到20多里远的城里给姥爷看病,那年她才17岁!没有钱看病,没有钱吃饭,看着痛苦的父亲,母亲伤心不已。也正是从那时,母亲落下了胃病。结婚以后,与我父亲相敬如宾,日夜劳作,艰苦持家,不仅还清了以前欠下的债务,还盖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并主持建起了新的教堂。
    父亲病了,母亲日夜守在他的身旁,伺候他,鼓励他。父亲还是走了,母亲在悲痛之余,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这一挑就是十二年。期间,侍奉年迈的祖父祖母,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寿终正寝,伺候卧病在床的外祖母,直到她荣归天国。
    母亲的一生,是节俭而慷慨的一生。
    虽然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母亲依然保留着节俭的品质。衣服穿旧了,舍不得扔,大的改成小的,给小孩儿穿。吃剩的饭菜不随意丢弃,总是热了又热,直到吃完。母亲很节俭,但又是个慷慨的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她从不犹豫,总是解囊相助。有个教友比较贫困,孩子们小不懂事,常常跑到别人家看电视,让该教友很苦恼,母亲知道后,就把自家的一台电视机送给了他。而对于教堂的建设,她更是不惜钱物。
    母亲的一生,是泛爱众人的一生。
    母亲是个热心肠。只要她力所能及的,她都乐意助人,不辞劳苦。母亲的一位表弟,幼年失去父母,本家的人无人理睬,孤苦无依。母亲看到这种情况,就让他到家里来,管着他的吃住和上学,为他到村里争取房子,为他找对象,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母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接生员。农村人贫富不一,母亲不论报酬多少,一律热情相待。不论家务多忙,都是随叫随到。十几年间,几千个可爱的小生命在她的手中呱呱坠地,许多难产婴儿在她的努力下化险为夷!周围十里八乡,她走到哪都能遇见当年她帮助过的人,跟她亲切地打招呼。有时候买菜,人家硬是不要钱。连跟母亲一块儿的小孙女都感叹:“奶奶,你的人缘儿可真好啊!”
    母亲的一生,是奉献教会,光荣天主的一生。她虽身为女性,又从事着繁忙的职业,但她却毅然担当起本村教会会长的职务。她带头出资,又积极筹划,建起了我们乔顶村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从教堂的建设,到装修,到圣像画的布置,到花木的栽植,事无巨细,她都亲自设计。后来,村里搞小区开发,教堂因为在小区的范围内,被迫拆除。面对重重阻力,她据理力争,为教堂争取到新的地址。有了地皮,还要资金,母亲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带头捐款,筹集资金。接着又是设计教堂,又是联系建筑商,监督施工,请主教祝圣圣堂。新教堂离家比较远,母亲每天都要拖着疲惫的身体不知来回跑多少趟路,教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都劝她说:“会长啊,您歇歇吧,有什么事,你吩咐我们去做吧。”母亲却谦逊地说:“堂是大伙儿盖的,我没做多少事啊!”
    除了本村教堂建设,她还大力支持其他地方的教会事业。要么出钱,要么出力。兰山区乃至临沂市的每一个堂口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个堂口的建堂费用,都有她几十、几百、上千、上万的无私奉献。
    母亲去了,当她刚刚挑完重担,歇了一下肩膀,天主就召她走了。
    母亲去了,还没有来得及把记录圣堂那天隆重场面的照片装上镜框、挂上教堂的墙壁,就匆匆走了。
    母亲,您离开了我们,但您永远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会忘记您的教导,上爱天主、下爱世人。
    愿您能在天国永享福乐!

 

本文标题:怀念我的母亲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