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中的隐喻——左脸右脸


2010-03-15 09:49:37 作者:怡然 来源:《信德报》2010年3月10日,8期(总第403期)

    有人打你的面颊,也把另一面转给他;有人拿去你的外衣,也不要阻挡他拿你的内衣。(路 6:29)
    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5: 43-45)
    从提升道德的幅度来看,爱仇的观念应是人类的重要品德,使人不断成熟的表现。拉·封丹说:“忍耐和时间,往往比力量和愤怒更有效!”忍耐意味着等待,其实人生中很多时间都在等待,等上学,等工作,等结婚,等客人,等车来,等待里面有希望、有信心、也有爱。
    林语堂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文中表达了他对“忍耐”的理解,有个寓言,说一日有小鱼反对大鱼的歼灭同类,就对大鱼反抗,说“你为什么吃我?”大鱼说:“那么,请你试试看。我让你吃,你吃得下去么?”这大鱼的观点就是守己安分。小鱼退避大鱼谓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鱼腹中谓之“安分”。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张公艺只请纸连写一百个“忍”字。
    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这个“忍”字在东方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忍”既有其接纳、包容、宽容的伦理价值,也有“忍”中怀揣一把刀的无奈、等待、解嘲。
    但是,在“打左脸再给右脸”的比喻中,仿佛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以脸迎打者内在的道德勇气。相比之下,蛮横的打人者反倒呈现出肉体上的鲁莽和道德上的怯懦了。在近代印度圣雄甘地和英殖民统治者的对峙中,似乎很好地表述了这种关系。
    以上所述,其情其景与主耶稣所讲到的以德报怨的教诲几乎近似,但细加分辨其动机、结果、价值却有所不同。主耶稣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这句话不仅把“忍耐”的积极意义引向了极致,也把“爱仇”的价值直接指向信仰。保禄把爱归结为诸德的灵魂,而爱首先要做的就是“含忍”,可以说与主耶稣所教导的“爱仇”思想遥相呼应。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爱仇的质量、境界及其重要意义。
    纵观全部《圣经》,如果说对原罪与法律、天主的公义和仁慈构成了《旧约》的核心精神,而主耶稣的奉献与牺牲、服务与博爱则构成了《新约》的核心精神。在《新约》主耶稣不仅要求我们去爱近人、邻人、穷人、罪人、卑微的人,更要求我们去爱自己的仇人。“左脸右脸”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基督徒以善报恶、以德报怨、善待仇人,进而爱戴一切人的信仰精神。
    人认识天主也需要一个从旧约到新约的过程,即从皈依信仰遵守天主所立的一切诫命、法律、契约,到基督信仰的道德规范、效法践行基督的爱德;从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到对永恒生命的注目。进而学习如何带着爱忍受痛苦,教会宣讲伦理规条和罪,但是加勒度说:唯一的真罪是“ 不信、不希望和不爱”。在此,他修改了圣奥思定的名言“爱天主而行你所愿者”说:“不要忧虑你应做什么。应忧虑如何去爱。”生活中有太多人心中怀着仇恨而受苦,但只有带着爱而受苦的人才有力量拯救世界。

 

本文标题:圣经中的隐喻——左脸右脸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