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在有瑕疵的人中活出宽恕


2011-03-28 14:37:11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网

    记得曾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会犯错误的是人,会原谅的是神。”不禁使人联想到原谅他人错误的难度和高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谁也不会十全十美。这些大道理人人都懂,但要真正理解和实践时却是难而又难。人们往往都会陷入“唯我正确”、“唯我完美”的思维,进而也会对他人产生不满与苛求的情绪。因此也就难以宽恕他人的缺点和不足。
    俗话说:“人不知己过,蛇不知自毒”,这也足以说明太多的人都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查自省的觉悟,所以也就很难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豁达胸怀,只看见弟兄眼中的木屑,而忽略自己眼中的大梁(见路6:41)。对自己的瑕疵毛病很难觉察。
    回想自己的生活细节,也曾多次因为“觉悟不高”而显得尴尬。有一次是在上海和神父修女共进晚餐,当我刚用竹筷夹过一片菜时,坐在身边的修女忽然侧身向我靠拢,然后附耳低声告诉我:“张老师,你看,那儿有公用筷子。”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在面红耳赤深感愧疚之后,从此也养成了用“专用餐具”的习惯。
    细想起来,好多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因着人的传统习惯、道德修养、知识层次等不同差异造成的。有时我们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往往会有另一面的合理性。一次在小吃摊旁,发现身边一个小孩把半截麻花掉在地上,我即让他捡起来,同时还说:“难道你没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句唐诗吗?”谁知那个小孩立刻反驳说:“落在地上,沾满细菌,吃了生病,花更多的钱买药,值得吗?”听后反思,觉得小孩说的也不无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的心态、处境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千差万别,虽然都有好的“动机”,但这些好的“动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就拿处理“站街女”来说,有人主张重拳出击、彻底消除,借以“净化”环境;但有人也提出对她们的宽容怜悯,体贴其辛酸屈辱和更多的难言之隐。2010年12月11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在公安部工作会议上称:“以前叫卖淫女,现在叫失足妇女,因为特殊人群也需要尊重。”这也足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如果用苛求、挑剔甚或仇恨的目光看,人人都会有明显的缺陷。俗语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很多人的“臭毛病”,包括自己在内,都是长期“积累”而成,这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周围习俗的影响是有绝大的关系的。人们流传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对各地不同口味的有趣描述,习惯一旦养成,想改也改不了,在其身边与之共处的亲友同事不容忍不接纳又该如何?尽管你觉得那就是他们的瑕疵。因此也就有人提出了“理解万岁”的口号。
    《师主篇》的作者耿俾斯曾说过这样的哲理:“如果别人一点缺点都没有,我们又能忍耐什么?”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要以基督的爱和宽恕精神,理解包容,就像别人也宽容接纳我们的毛病缺失一样。诸如吃饭发声、堂内念经时长吁短叹,念珠嚓嚓作响……有时我们觉得这些不良习气很难忍受,但却忘了别人也许正在忍受许多自己难以觉察,甚至始终无法觉察的毛病和瑕疵呢!
    有人爱动,有人爱静;有人性格外向,有人内向;有人喜欢吃荤,有人喜欢吃素;有人多言,有人寡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反差,都是需要相互理解和接纳的内容,即使别人有明显和重大的错误和罪过,我们也不可轻易定断,或添枝加叶夸大其“恶”。而应当切实按主耶稣的教训,无限制地原谅、宽恕他人,如此才能不厌其烦地向天主祈祷说:“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

本文标题:在有瑕疵的人中活出宽恕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