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谦卑,天主的智慧


2012-07-11 10:42:29 作者:李香兰 来源:《信德报》2012年7月12日,第25期(总第496期)

    大家都该穿上谦卑作服装,彼此侍候,因为“天主拒绝骄傲人,却赏赐恩宠于谦逊人。”(伯前5:5)
 
    两年前在北京的一辆公交车上,我和一位前往美国大使馆的老人坐在公交车的最前方乘客席上闲聊。忽然车内一阵喧闹吵杂声,一群人在车中央殴打起来,听得有人大喊着:“你踩了我的脚不让我骂你?”“踩你脚又怎么了?挤着这多人,没注意到么!”“揍死你!”谩骂声时起时落。一会儿,那位被殴打的中年男子强行让公交车司机停车报警,所有车内乘客都等着。当然那些赶着上班的人有正当的理由提出抗议,然而他们却也出言不逊,粗陋地呵斥与谩骂……
    在缺乏宗教熏陶的社会里,人们很难真正理解谦卑的深层意义,包括许多基督徒在内。我们通常对“谦卑”的理解是虚怀若谷,不张扬自己的身份、才能、财富及成就。但是耶稣有关这一点的教训不止这些。他不仅说过“谁若自谦自卑如同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中最大的”,而且他还亲身去做,他纡尊降贵,忍受了被出卖,忍受了被羞辱,忍受了不公正的判决……以自己的生命为人类走向永福开辟了坦途。如果我们静心细想,这里的“谦卑”更指向拥有天国的条件,是与救恩密切相关的,是指我们对天主、对人以及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人类隐藏的骄傲和虚荣
    耶稣说的“如同一个小孩子”,不是指人的外表或心智方面特征的改变,更多是指我们“认知”的进一步跨越。耶稣在福音中道出了作为基督徒的秘诀:知道并承认自己的渺小——一切的能力、经验、智慧在伟大的造物主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基督徒在自己的信仰历程中,使自己偏离真道的最主要因素,是我们内在的自我太“大”。我们通常会将这一点解作骄傲。
    偌大的人群中,我们所见的虚心的人不多,而更多是骄傲的人;很少温柔的人,更多妄自尊大的人;我们见到的怜悯不多,残酷不少;清心的人很少,腐化杂乱的思想处处皆是;使人和睦的人很少,好争吵、常愤怒的人屡见不鲜;很少见到人原谅宽恕,只见人任意向他人报复。对于这种败坏以及仍在持续败坏的品性,文化与教育只能以它微薄的力量稍微做点改善。这些现象造成了我们生活上的艰难和痛苦,造成了我们心灵中的疼痛,以及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疏远与离弃。大概我们可以把这归咎于人性中隐藏的骄傲。也许我们有时会在反省中问自己:“为什么对人温和的我心里常常会隐藏起轻轻的不屑,对一切我认为不够美丽和不坚强的事物心底里充满了鄙夷?”可是我们也总能给自己解释:“生活总是这样的”。
    虚荣,被称作骄傲的孪生姐妹,深泊在人的心中。人会常常寻找自夸的机会,常常希望有人赞美。那些写书攻击虚荣心的人,希望因他写得好而获得荣誉;那些读这类书的人,希望别人知道他读了这本书从而获得夸耀;我这个写这些话的人或许也有同样的欲望,而那些读这些话的人或许……虚荣根深蒂固地存在我们内,耶稣道破了这一点,以他的智慧激励我们找回纯真。

谦卑——天主的智慧
    农民诗人臧克家在他的《伟大与渺小》一文中写道:“我喜欢渺小,我想提倡一种渺小主义。一个浪花是渺小的,波浪滔天的海洋就是它集体动力的表现;一粒砂尘是渺小的,他们造成了巍峨的泰岱;一株小草也是一支造物的小旗;一朵小花也可以壮一下春的行色嘛!”我喜欢臧克家笔下最本色的、最真的、最人性的渺小,它不会给骄傲和虚荣提供潜入的机会。就像宇宙中显得渺小的一颗星星,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却见到它的光明,一颗又一颗,整个夜空都为之灿烂了。谁也不妨碍谁的存在,相反的,彼此相互辉映。对于我,臧克家笔下的渺小是赤心归主的一个起点。这个渺小,是在同一位造物主前把人放在平等线上,渺小是把人还原成人。孟子曾经说过:“大人也,不失其赤子之心!”
    如果要把臧克家所说的“渺小”与今天福音中“耶稣受人摆布与对自己生命的彻底交托”放在一起,我获得的是同一讯息:生命的真谛就是谦卑。谦卑使人内心的狂妄自大无地自容;使野心残酷无从生芽;使报复之心忏悔不已;更使我们真正寻求人生的意义并最终置身于天国的境界。谦卑,我叫它天主智慧在人内心的恩赐,使人真正懂得做人的真理与价值。

结语
    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着,在不断地塑造着人类。强取豪夺为不少人习以为常,称雄争霸历代是很多人的生存方式。这些强大阴影覆盖了谦卑之德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威力。天主智慧的言语和他走上十字架的行为,劝告我们要有谦卑的人生态度。今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这种智慧,来碰触最真正最本色的自我,从而在他智慧的光照下享受天国在世的乐趣。
    在极其谦卑中,耶稣苦难是他为我们启示选择生命航程舵盘的智慧,他的倍受侮辱是他为我们指明活出人生真谛的坚韧与刚强,他承受十字架酷刑是为我们赢得内心奉献与施爱的勇气和执著,他的死亡与复活是为我们获得净化与新生的保障。

本文标题:谦卑,天主的智慧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