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常去子女家看看


2012-08-14 10:28:05 作者:王崇喜 来源:《信德报》2012年8月9日,第29期(总第500期)

    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儿女对父母的孝爱之情。做儿女的,常回家看看,会给老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这是我们国家道德风尚所提倡的,公教儿女更应该勉励实行。这首歌听的多了,自然也想到另一方面,儿女们工作紧张忙碌,生活压力大,即使想常回家看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是不是可以常去子女家看看呢?
    现代社会里,儿女成家后大都选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去几代同堂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父母常去儿女家看看,体会他们的艰辛,分享他们的喜乐,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特别是在宗教生活上,更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和他们读经、祈祷,对巩固和提升他们的信仰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由于忙,儿女们大多忽略了对下一代的信仰培育。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在孙儿孙女绕膝欢乐之时,趁机向这些娃娃们灌输一些圣教道理,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们,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他们从小就扎下良好的信德根基,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大多数老教友小时候还没有识字就早早学会了早晚课、玫瑰经,甚至苦路经都背的滚瓜烂熟。怎么学会的?就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学的,有的干脆是大人念经,小孩听会的。
    常常听一些老人抱怨:“儿女们小时候没有给他们学道理,长大了,有了思想了,再给讲听不进去了。”这样沉痛教训的例子很多。还有儿子娶了外教人做媳妇或女儿嫁了外教人,信仰并不是都处理的圆满。有个老妈妈,丈夫走的早,儿子找了个大学生媳妇,人家不信有神却信鬼。逢七月十五、清明、除夕都要烧纸摆供,孩子有病,还要叫魂。老妈妈很苦恼。以后有了孙子,老妈妈想孙子,常去看看。孙子大点了,教孙子请圣号。走时,就让孙子和她一起画十字。媳妇旁边看着,也不好说什么。孙子再大点了,就教他念天主经。再后来,又教会了晚课、玫瑰经。有一天,老妈妈临走,又和孙子念经,求主祝福,谁想到儿子媳妇也跟着一起念。老妈妈很奇怪,媳妇说:“您教孩子,我慢慢也听会了”。再以后,媳妇不烧纸摆供了,领上儿子一起进堂了。
    当然也有信仰生活、世俗生活都处理的很好的。有老两口,三儿两女,四个孙子孙女、三个外孙,信仰都很虔诚。他们就趁自己健康状况很好,经常往返于儿女家。老爷子说:“我们都有退休金,能行能走,不用谁背着谁抱着。去了谁家,有时还帮他们做做家务,哄哄孩子。他们都盼我们去”。每逢主日,老的少的都进堂恭敬天主;每逢大瞻礼,老人和子女们参与弥撒后齐聚家中,学会儿道理,读读圣经,吃顿好饭,庆祝庆祝。大家都羡慕他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有滋有味。
    让我们分享圣咏集71章内的老年人祈祷:“天主,即使我发白年老,求你也不要离弃我,直至我将你的威力宣示给这一代,将你的奇能传述给下一代。”
    常去儿女家看看,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就是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有的老人觉得自己登媳妇家的门,端女婿家的碗,有失身份体面,怕人说三道四,招惹是非。“我一不缺吃,二不缺穿,三不用人伺候,去哪里都不如在家好。”实际上这是一种糊涂想法,你去儿女家,媳妇也好,女婿也好,都不会嫌弃你;相反,你来了,他们看到你很好,放心了,省得挂念你,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事业中去。何况现在又不是三年困难时期每月就30斤粮食,你吃了,他就没有了!所以你来了,儿女会真心欢迎你!特别是活泼可爱的小孙子、小外孙,是多么希望你常来看看啊!北方流传着“隔代亲”的道理,我们这些当老人的真是从心里喜欢、挂念、惦记那些孩子啊!
    现代社会什么都是快节奏,儿女们整天忙忙碌碌,父母不妨打破过去的观念,常去儿女家看看,这种做法不会失去做父母的尊严,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喜乐。不信,您试试看!常去

本文标题:常去子女家看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