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恶仆的悲哀


2012-11-19 10:30:37 作者:恒毅 来源:《信德报》2012年11月8日,40期(总第511期)

    博爱精神所包含的宽恕、恻隐、怜悯皆属福音喜讯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基督圣训的核心,所以耶稣在他的讲道中曾多次反复强调宽恕怜悯,更让我们永远以宽恕精神对待邻人、近人和所有亏欠、得罪、伤害自己的人。因为我们都是罪人,都需要天父怜悯,因此也该以天父的慈悲心态怜悯他人、宽恕他人。他让我们常向天父祈祷说:“求你宽恕我们,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玛6:12);而且也以非常明确的言辞告诫我们:“你们若宽恕他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宽恕你们;你们若不宽恕他人,你们的父也必不宽恕你们”(玛6:14-15)。
    为了避免宽恕的敷衍塞责“浅尝辄止”,耶稣曾用更严格的训令要求我们。当伯多禄宗徒问他说:“主,如果有弟兄得罪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呢?直至七次吗?”他便毫不含糊地回答说:“我不对你说七次,而说七十个七次”(玛18:21-22)。由此可见他所强调的宽恕乃是长期、恒久而无限的。
    为了让我们理解得更深刻、更持久,紧接着他又讲述了一个“冷酷无情债务人的比喻”:一个欠君王一万元宝的臣仆在无力偿还的困境中、苦苦哀求而感动了主人的慈心,免除了他的债务。但他却异常狠心地对待欠他一百银币的同伴,在这个同伴下跪求宽容时他仍不依不饶,竟将同伴押监,直到最后他自己也受到了更严厉的惩罚(参阅玛18:23-35)。
    由圣经原文的描述看,这个“恶仆”之所以特别凶狠恶毒就在于他获得债务豁免后“刚出门口”,便丧心病狂地对待欠他一笔小钱的同伴,“把他揪住,扼住他的喉咙”(玛18:28)逼他还债,使所有目睹此事的同伴们都感到非常气愤。那位宽宏大量宽免他的主人岂能对他的暴戾恶行听之任之不闻不问吗?
    其实,我们常常也会相似这个恶仆,仁慈天父将我们从必受惩罚而丧失灵魂的处境中,以他的苦难圣死、流血牺牲为代价,清偿、赦免、弥补了我们该死的罪债,并把我们从丧亡中救出之后,我们却常常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的缺失,斤斤计较,十分刻薄,甚或是极微小的“亏欠”也耿耿于怀,揪住不放,丝毫不肯宽恕。又怎能不使旁观者愤愤不平,使生命之主感到异常恼怒呢?
    我们再看一看圣经的原文:“主人把那仆人叫来说:‘你这可恶的仆人!你恳求了我,我把你全部债务免了,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主人大怒,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债务为止”(玛18:32-34)。由“主人大怒”这一句我们不难看出,天主有他的慈悲,也有他的公义,“有善必赏,有恶必罚。”我们总不能只想得到他的宽恕而不肯宽恕自己的弟兄。想想看,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反复诵念,反复向天主保证“尔免我债,如我亦免,负我债者”,但实际上却差得太远!我们扪心自问,向天主所许的诺言在生活中究竟是如何兑现的?如果从未兑现,那就成了对天主的公然欺骗!反复欺骗!那又怎么能无动于衷、鱼安水安、处之泰然,丝毫也没有考虑到这种处境的潜在危险呢?如果真的在这种处境中接受他的“审判”,那“前途”肯定不会乐观。如果真的被“扔到外面的黑暗中,那里有哀号和切齿”(玛22:13),那结局该有多惨!
    耶稣之所以要讲这个“冷酷无情债务人的比喻”,就是为了引起我们对“宽恕弟兄”的高度重视,并彻悟其中的深刻哲理:天主既然免除了我们的“死罪”,免除了我们难以清偿的巨额债务,我们又怎能不怜悯、不宽恕自己的近人或邻人?我们必须在宽恕弟兄这一点上格外用力、狠下工夫、切实兑现,如此才能有恃无恐言行一致地对天父说:“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

本文标题:恶仆的悲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