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把光明和温暖的圣诞节送给孩子们


2012-12-17 15:16:57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2年12月6日,44期(总第515期)

    11月20日世界儿童权利日到来之前,贵州毕节市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中点火取暖,结果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的消息使社会震惊,同时也引起舆论的关注,称此为安徒生悲剧童话的现实版,“三毛流浪记”的重演。
    被誉为“童话大王”的著名作家郑渊洁对此写下评论文章《现实版“卖火柴小女孩”锥心刺骨》被广泛转载:“11月15日是中国人民永远记住的日子。贵州5名7至13岁的孩子为避寒躲在垃圾箱里点火取暖窒息身亡。虽然你们在垃圾箱里离开世界,但你们不是垃圾,人们未能对你们尽到呵护责任……冻死儿童就是冻结未来。请在天堂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团聚时宽恕我们。”
    这确实让人铭心刻骨,同时也无比真实地刻画了城市和社会救助体系的苍白与脆弱,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嵘也在《环球时报》(11月20日)发表《不要让“三毛流浪记”再上演》的文章,呼吁完善儿童救助体系。
    同一天,阿根廷《消息报》也以“中国无名氏”的标题发表评论:“他们瘦弱的尸体在狭小的垃圾箱中被发现。在寒冷到来前,这是一个理想的避寒场所。在不公平的现实面前,他们没有停止求生的尝试。但要命的是,正是求生本能夺走了几个孩子的生命。毕节市5名儿童的身份直到数日后才得以确认。此前这些孩子没有名字,他们没有过去、更没有未来。”
    据微博网友王菲古琴介绍:“在美国街头你常会看到这样的箱子,它不是垃圾箱也不是邮箱,而是捐助箱。左边的两个是捐衣服和鞋子的箱子,右边是捐书的箱子。非谋利机构定期来取,然后消毒处理后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上面印有电话,可上门取,如果有人需要救助,也可以打电话到指定的地方领取。”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设施呢?
    也有人要追究流浪儿童父母的责任,但贫寒的他们为了生存双双外出打工,这也可以说是无奈中的无奈。那些靠社会资源“先富起来的”人是否也有救助他们的责任呢?因此也有人发出“慈善真空的社会缺少温暖”,以及“冷漠麻木比低温更致命”的感叹。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潘采夫在其评论中对此提出建议后,也让大家共同反省:“老百姓自己,也自有反思之处。社会的不自由,并不是对社会冷漠的理由,如果只是悲哀和叹息,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没有自我的组织,没有行动的热情,那你期待的理想社会何时才能到来?我们从内心应该知道,那5名流浪儿童的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不知他们的死,是否能换来我们深深的自省和自觉的行动?”
    面对即将来临的圣诞节,身为基督徒的我们更该认真反思,我们的爱心与热情是否常能倾注在弱势群体身上?是否为那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呢?我们为那些徘徊街头的流浪儿童究竟做了些什么?也许我们会对诞生在马槽里的耶稣圣婴再三跪拜,敬献钦崇、爱慕、热诚,但也应当特别关注那些处境与圣婴相似的小孩子,就像那5个缺少温馨童年的流浪儿,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护,可惜这已经不可能了,但类似的孩子也许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尽力去帮助,以具体行动实践耶稣所说的:“凡你们为我的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所做的,就是为我做的”(玛25:40)。
    使人获得欣喜快乐的圣诞节,更多的还是让小孩子舒畅愉快,这不仅是因为刚诞生的小耶稣更接近他们,更相似他们,而且圣诞树上琳琅满目的玩具和圣诞老人的礼物,大都是冲着孩子们设置的,因此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闭上眼睛、冻死在墙角之前也曾期盼着“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和“几千支蜡烛”。2012年的圣诞节临近了,如果我们爱的行动也能成为发光发热的蜡烛,把光明与温暖带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正在流浪的“三毛”,一定会使马槽里的小耶稣感到欣慰,会使我们的节日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本文标题:把光明和温暖的圣诞节送给孩子们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