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关注儿女的信仰


2016-04-05 10:13:00 作者:庄雪峰 来源:《信德报》2016年3月3日,9期(总第667期)

    好天主把信仰赋予我们这个家族,至今已有六代人了。

    几代人中,父亲是最虔诚的基督徒。他的人生观,是把活于主内的生活看作最快乐的生活。他曾开办过天主教学堂,不愿做官从政,救了近百人灵魂。我们这一代姊妹五个,受父亲的信仰陶成,一生行走在主的旨意里。如今我的儿子正在步武老一辈芳踪,继续信仰的传承。
    曾经,孩子的信仰一度让我忧心忡忡、伤心落泪。
    在他只有几岁时,我就带他参与弥撒,让其接受圣言的滋养,为他灌输信仰的道理。12岁时儿子便去了离家70多里的县城读书,由于交通不便,工作繁忙,我们只能每个月看他一次。由于学校的教育、繁多的功课压力,他没有时间也没心思看圣书,更不要说去教堂,信仰渐渐淡薄了。中学毕业后,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仅能上专科,那时的他闷闷不乐,不想继续求学,想自己去闯荡一下外面世界。不料首先就被一个“劳务公司”蒙骗,钱打了水漂,工作没了着落。
    接下来儿子又应聘几个单位,都因为学历低、没技术专长等原因,被拒之门外。最后没有办法干起了民工活儿,炎热的盛夏,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体力劳动,晚上睡地板,蚊虫叮咬,休息得不到保障,从小就没干过活受过罪的孩子,感觉如同坐监一般,天天以泪洗面……我得知情况后心如刀绞,难过万分,便日夜为他祈祷,让他重新与主和好,树立信仰,找回自信。
    当儿子再也无法承受痛苦,精神即将崩溃时,就像圣经上的那个失而复得的小儿子回到了家中,他终于接受我的劝告,回校进行复读。
    入校后,他深刻认识到:必须回到主的怀抱,事事依靠主,前途才能一片光明。于是他开始友爱他人,乐于施舍,将自己的几件衣服,两双鞋送给了几个乞丐,并给他们一些零花钱;瞻礼也去慕道了……主同情了他,为他开启慈善之门,第二年便考上了本科。
    大学期间,儿子经常与同学谈人生、谈信仰,告诉他们圣经的教导:“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玛16:26)经过宣讲,有几位同学接受了福音,开始认识基督。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和天主的助佑,上学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这些钱一部分用于献弥撒,一部分用来助人为乐。
    工作期间,任劳任怨,爱人如己。一位同事因为工作失误,需要承担相关责任,孩子想起了“你们要彼此相爱”(若一3:23)的圣训,便主动在领导面前承担了责任,除了受到严厉批评,还因此失去年终评优和领取奖金的机会。曾有一位印度客人在苏州市郊打的时,因为语言不通,出租司机对客人进行刁难与威逼。孩子见状,先与客人英语交涉,再与司机感情沟通,阻止了出租司机对这位外国友人的“宰客”行为。去年春天出差加拿大,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去教堂,亲眼目睹“梵二精神”为西方国家教会带来的繁荣景象,与外国朋友一同分享基督的盛宴。
    去年中秋节回家,我们全家到了某堂区,看到神父、修女的生活是那样的清贫,孩子立即送上1000元现金,并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最难能可贵的是儿子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圣经,常常恭听教会名人的福音讲座,有时还把对旧约的解读记录下来;每天晚上抽出一定时间观看《如何明白神的引导》等视频,阅读《不一样的人生》、《十架七言》等圣书。由于不断学习,他对教理的认识、理解以及个人的灵修都有了很大提高。
    现在儿子每每与我通电话时,总不忘提醒我:“爸,你和妈每周都要去教堂啊!哥嫂要是不去你们有责任!小侄子能领洗了吧?带上他去慕道;不要忘了献弥撒,多多怜悯穷苦人。”不仅如此,他还常常规劝他的一个已失去信仰的表哥:“请打开你的电脑或手机,多听听福音讲座,不能只为了工作挣钱,而让灵魂失落。”听说我退休了,就一再地嘱咐我:“一定不要接受单位或个人的返聘,要做些义工,为教会做点贡献,像爷爷那样广传福音,救人灵魂……”
    我真为我的孩子感到欣慰,当然不是因为他是个研究生,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而是因着信仰在他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看到了他的灵性生命在不断成长。他虽在而立之年,并没有心心念念只为“前途”,而是接好了信仰这个“接力棒”,在圣神的带领下,奋勇向前。
    孩子走到今天,让我深刻体会到:凡事都要依靠全能的主,在你无能为力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一定要诚心祈祷,耐心等待,伏求圣神降临。因为“为人这是不可能的,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玛19:26)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人生在世,几十春秋,我们作为主特别从尘世中拣选的人,一定要时刻想着信仰,因为主在审判我们时会对我们说:我给你的儿女,你带他们到哪里去了?”到那时我们该怎样面对天主?让我们祈求上主,使我们的后代在天主内一个也不失落。

本文标题:关注儿女的信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