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再次打开利玛窦的“记忆宫”


2011-11-14 11:21:50 作者:焦玉海 来源:《信德报》2011年11月3日(总第464期)

    我是1993年复活节领的洗,付洗的是已故的本笃会分会长侯夲儒神父。领洗前夕,侯神父送给我两样东西:一盘檀木念珠,一本美国耶鲁大学斯彭斯教授撰写的《利玛窦传》。念珠,我一直用它念玫瑰经,它将伴随我的一生;至于那本《利玛窦传》,一拿回家,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它对我以后的信仰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7年过去了,这本书的许多章节我已经模糊,但有一点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利玛窦的“记忆宫”:一个手持镰刀的农夫,一个手握长矛的武士,一个站在西北方的女子……
    他的“记忆宫”深深地吸引了前来拜访他的官员学者,他便很巧妙地把他们引入到自己的信仰领域。“禾”是庄稼,庄稼成熟了,需要用镰刀收割,这就是“利”,我们知道,外国姓氏里没有“利”姓,利玛窦神父的原名为Matthew Ricci。一个“利”字表明了他的身份和使命——一个为上帝收割庄稼的工人,取宗徒兼圣史的“玛窦”为自己的圣名;武士的“武”,如果拆开,就成了两个字“止”和“戈”(把上边一横挪到竖弯钩即可),这揭示了基督教会的现世使命:停止战争,缔造和平;站在“记忆宫”西北方的那个女子,可以理解为真理之神,因为天主教是从欧洲传入的,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她让人联想起基督的母亲,不也是真理的母亲,真理的化身吗?因此,根据当时中国人对皇上和皇太后的理解习惯,利玛窦所传的第一端道理便是“圣母抱耶稣”,而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道理移到后边,因为尽管这端道理是信仰的核心内容,但当时的中国人难以接受:“万国的君王”怎么会被钉死呢?正因为如此,几年后利玛窦的一个小苦像偶然让太监马堂发现,便被当场没收。利玛窦神父就是用这种方法结识了当时的名流显贵,特别是明代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著名的《交友论》和《天主实义》。
    “记忆宫”里的几幅作品,构成了文章的框架,作者可谓匠心独运。利玛窦的一生被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联接起来,而侧重于横向剖析,很具启发性,主人公的文化福传智慧和思路被凸显出来。我还依稀记得文章的最后一节,当利玛窦于1610年5月11日升天后,作者写道:“他的记忆宫之门也被最后关上了。”
    事实上,利玛窦来华传教生涯非常坎坷,可谓九死一生,但值得骄傲的是,天主终于借着他,再次打开华夏神州这座古老神秘的文化宝库,并把福音的种子深深撒播进去。以后,这棵信仰之树,一天天长高,长粗,长壮,虽历经百年教难,再没有夭折。我想这是利玛窦神父对中国教会,也是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尽管“礼仪之争”的阴霾在中国教会上空笼罩了三百年,但最后还是散去了。利玛窦“福音文化化”、“福音本地化”的传教之路得到普世教会的肯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不朽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今中国教会,利玛窦的福传思路和方式值得推崇,发扬光大,因为他总结出了一条规律:福传的真理必须与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才能为这里的人们所接受,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调整、丰富、充实。“真理不变,表达真理的方式时时在变。”这是对利玛窦福传方式的最好注释。
    “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为的是总要救些人。”(格前9:22)利玛窦正是遵循保禄的福传精神,在总结了前人两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中国文化。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利玛窦来华传教并非一开始就胸有成竹,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了一番探索才找到最佳途径。当来到肇庆韶关一带,他不是先装扮成佛教的僧人吗?结果发现僧人在当时社会上名声狼藉,而真正受人尊敬的是那些热衷于朱程理学的儒士们,这样他才把目标锁定在儒家经典上,进而与当时的官员学者大谈“五经四书”,大谈“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孝节义之道。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他竟一口气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熟稔于心,并能融会贯通。他的“记忆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这是利玛窦留给中国教会的一份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并不仅仅是传教方法的问题,他透析出利神父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对当时社会总体特征的准确把握,对当时民众心理认知习惯的洞悉。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等级森严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面对闭关锁国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落后,经济发展的缓慢,社会风气的沉闷、腐朽、黑暗,利神父能够高瞻远瞩,选准目标,打开缺口,终于让基督的信仰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扎根。他的伟大之处正在这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方法背后是天主的智慧,圣神的德能。
    机械工程学家、地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思想家、建筑学家、翻译家等,这是当时社会和后世人给他加的头衔,但他最根本的还是一位传教士,一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天主教传教士,一位对中国天主教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传教士,一位中西文化结合的大师、桥梁。从此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认识世界,西方人也开始了解东方。“学贯中西”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对中国人熟悉的事物、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加以包容、提升,巧妙地引进基督的教义,让人们于不知不觉中走近基督,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仰观念,代代相传,直至今天——这就是利玛窦文化福传的活的灵魂。
    再一次了解认识利玛窦的“记忆宫”,感受他文化福传的高超智慧,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人文特征、民族心理及情感表达方式,然后把基督的种子播进去,这就是当今中国天主教会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教会今后发展的方向。
    让我们重新打开利玛窦的“记忆宫”吧!因为那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本文标题:再次打开利玛窦的“记忆宫”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